中日兩國在意識形態、社會製度、戰略利益上都有矛盾衝突,兩國始終對對方有戒心和疑慮。由於在文化、地理上相近,日本對中國諳熟於心,經濟攻勢富有野心和謀略,以在戰略上得到有力的支撐,擺脫孤懸海上的孤獨。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品牌輸出,再到兼並、收購、合資、合作,取得巨大收益,也為中國發展作出貢獻。
由於冷戰關係,美國對日本開放市場,並默許日本控製進口,實行貿易保護。1955年,日本加入關貿總協定。1964年,加入世界經濟合作組織。1973年加入七國集團。
日本市場營銷手段在全球化方麵堪稱卓越典範,比猶太人更勝一籌,以極低的價格、傑出的質量和銷售渠道,向世界發動一場全麵持久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經濟攻勢,搶占了大麵積的市場。
日本手表業打敗了瑞士,汽車業打敗了德國、美國,相機業打敗德國,船舶業打敗了英國。日本產品行銷到過去日本軍隊、飛機、軍艦、坦克都未曾達到的世界任何一個地方。
中國一度渲染歐美日發達國家間的經濟戰,認為這是帝國主義腐朽、垂死、發展不平衡的表現,於是在一邊隔岸觀火,拍手叫好。其實發達國家間的經濟戰本身就是一種高水平的檢驗,中國與其相比差距更大,更加不平衡,卻淡化了對日本經濟攻勢的警惕。
日本在開拓中國市場方麵取得的成效要勝過歐美對手,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和習慣,不僅製定了較完善的戰略,還積極奉行行之有效的政策。
首先,耗費巨資在中國大做廣告,提高品牌知名度,從香港、沿海向內陸,從南向北層層推進,繼而進入中國人的生活。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第一個廣告是東芝的戶外廣告。豎立在上海最高建築物國際飯店頂層時,許多人把這當作“鬼子進村了”的“消息樹”。中央電視台播放的第一個外國廣告是“日本西鐵城技術譽滿全球”。
1981年,北京進口商品廣告費中,日本占70%。外國在華廣告費前20名大企業中,日本超過半數。東芝公司每年投入100多萬美元,位居榜首。
日本廣告選用黃金時間、大篇幅,氣勢恢宏,文字上說“實力雄厚”,“技術先進”,“領導世界新潮流”,“對中國服務做貢獻”。語言上用貼近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俗語來表現,如“古有千裏馬,今有日產車”、“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並讚助體育比賽、文藝活動,扶持社會公益事業,選用中國人熟知的明星,如成龍、鞏俐等。
電器廣告大都采用童聲、兒歌形式。日本人認為20年後,日本產品雖會被中國追上,但由於日本品牌無形資產大,牌子亮,仍有優勢。因此,“東芝吧東芝”、“鬆下電器”不絕於耳,中國兒童耳濡目染,2000年前後,正好成為消費者。同時也潛移默化地使中國人對日本曆史罪行的仇恨弱化。
1980年,日本防衛廳專家岩島久夫在訪華觀感中說:“日本產品充斥市場,並備受人們歡迎。不論到哪裏去,都可以看到日本造的鍾表和電子產品前擠滿了人。青年的姿態引入矚目,他們把日本造產品拿在手裏,用讚歎的目光觀看。”
中日兩國貿易互補性強,垂直分工多,水平分工少,中國出口多是資源等初級產品,日本出口多是工業品。2000年,日本高技術產品出口占39%,中國僅15%。借用《遊擊隊歌》歌詞形容,日本是“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中國送上前”,中國是“沒有槍,沒有炮(工業品),隻有那日本給我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