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一詞來源於日本,原意為“企劃事業”,即把有關生產活動的若幹嚐試擬成計劃加以實施的主體。日本學者認為,在計劃經濟體製下,中國企業並不從事經營開發,隻完成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權限隻相當於日本公司下屬的工廠,還比不上公司的事務部。曾幾何時,中國企業生產權限較少,社會事務卻多。職工醫療保險製度甚至擴展到家屬,住房、子女接班也造成沉重負擔。因此日本學者小宮隆太郎認為,中國並不存在真正的企業。
自從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公司企業一直就在政府的嚴格管轄之下,在日本國內,從來就沒有經曆過初級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階段,其生產、經營活動在政府的嚴格控製之下,可以說是一種日式的“計劃經濟體製”。
日本國民深受儒家思想和神道教思想的影響,有著深刻的服從長官、上級和家長的意識。因此,號稱維新三傑之一的大久保利通,在詳細考察歐美各國以後,認為德國首相俾斯麥所創立的精英政治最適合日本。即國家花大力氣培養大批的精英人才,然後讓這樣方方麵麵的優秀的精英人才,充實到國家的政府、公司、教育等係統中,來帶領國民、指導國民。
大批德才兼備的官員精英,他們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有著要把國家建設強大的願望。在這些官員的眼中:“國民是無知的,應當由我們來保護!”同胞的幸福,國家的強大,皆應由我做主!也就是說,早期日本經濟的一點一滴,都掌握在官員手中。
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由於政府的扶助,往往使日本企業有很大的優勢。此外官員還要學習歐美各國先進技術,再把它們傳授給本國的企業。沒有哪一個國家像日本那樣,政府官員和企業經營者之間,有這種特殊的團結、服從的關係,整個國家就像一支大部隊,在官員的領導下一絲不苟地專心工作,從而站到了世界競爭的前列。如產品的價格、產量、規格,各個公司不會由於激烈競爭而出現產品過剩,也不會出現價格暴跌而倒閉的情況。
眾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的長壽國家,但少有人知的是,日本也是世界上長壽企業最多的國家。
東京商工調查公司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日本創業時間超過100年的“長壽企業”達到了2.1066萬家。其中曆史最悠久的企業是日本飛鳥時代(中國隋唐時期)創立的金剛組公司,這家專業從事寺院建築的公司已有1430多年曆史,據悉它也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企業。
總部位於京都的金剛組公司創立於公元578年,是當時的聖德太子為了建造四天王寺而成立的。1000多年來,金剛組公司都是維修和重建京都古寺的主力專業公司。2006年,金剛組公司因負債過高而申請破產,但此後獲得重建。排名第二的企業是經營旅館的“池坊華道會”,創業於公元587年,目前在近畿地區依然經營多家曆史悠久的傳統旅館。同時,也在全日本擁有多家花道教室,是日本花道的主要傳授機構。
在曆經了長期的戰爭和經濟危機的衝擊後,這麼多百年企業依然能夠存活,其經營奧妙很值得研究和參考。調查報告顯示,創業曆史超過100年的企業占日本企業總數的1%,其中81.9%是在明治時代(中國晚清時代)創建的,大多集中在以京都、奈良和大阪為中心的近畿地區,那裏也是日本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
日本有如此眾多的長壽企業,而且經曆了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製度。一方麵,日本的文化基因在企業經營者身上得到了代代流傳;另一方麵,這些企業的綿延不絕、對事業的專注和對傳統的尊重,成為某種始終堅持的文化與傳統。
近代以來,日本企業又獲得了新生和發展。日本現代企業之父澀澤榮一從小接受儒學教育,他一手拿算盤,一手執《論語》,善於理財,十分勤儉,創立了500家企業,最早建立株式會社(股份公司)。打破官尊商卑的陋習,使儒家道德與經濟相協調,認為追求利潤是道德的合理性。他創作《論語講義》、《論語與算盤》等書指導日本企業發展,至今仍有影響。
20世紀20年代初,為適應資本主義大規模生產發展,美國的泰羅科學理論誕生,改進了企業的管理效率,提高了工人勞動生產率。但職工被當作會說話的工具,隻強調物質獎勵和勞動標準化,而精神心理需要和人際關係被忽視,激化了勞資矛盾。
二戰後,腦力勞動增多,專業化分工趨細。為使工人工作情緒調動起來,日本企業實現行為科學理論,就是從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孫子》《老子》《論語》當中汲取豐富的管理思想,由原來的監督管理發展到“動機激勵”管理,由“獨裁式”管理發展到“參與式”管理,挖掘、發揮人的智慧潛力和主動性。這種以人為中心的家族式企業文化掀起第一次企業管理變革,優於美國的個人主義企業文化,並使日本獲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