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習慣叫“小日本”,殊不知小小的日本卻擁有一種世界級的東西,更是一種超國家、跨國界、富可敵國的經濟組織。

日本財團,是恐龍?是巨無霸?是航空母艦?

是,又都不是!是人類所有組織超能力融合一身的集合體,更是日本得以超過中國的製勝法寶軍團!

日本財團,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其實就在你的身邊,甚至在你的身上。

其實,用任何可以具象的史前怪物或當代現代化工業大型產物形容日本財團都有些含蓄了。

改革開放以來,海外大企業尤其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湧入中國,促進了中國發展,但也壟斷市場,損害權益,傳遞世界經濟風險,壓抑公平競爭,加深我國經濟、科技對外依存度。

尚大的中國文化精神卻經濟格局狹小。古代,小生產是大一統專製的基礎,自大的個體難以使小作坊式、粗放式的經營業務轉為大規模生產,多是暴發戶傾向,急功近利,追求轟動效應。史玉柱的巨人集團1995年產值增長5倍,1996年增長2倍,盲目追求高指標、高速度的“大躍進”發展,終於陷入破產境地。至於一汽、寶鋼雖然發展迅速,但遠不能與國外同行並駕齊驅。

海外華人、台港澳經濟發展遠強於大陸。台灣流行一句話:“日本能,台灣為什麼不能?”“經營之神”王永慶崇尚勤儉,力爭第一,他絕不相信“日本第一”,“隻要腳踏實地充分發揮勤勞樸實的精神動力,我們中國人應當是第一”。但他領導的台塑比不上日本同行。

作為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的財富也一度超過日本巨富,但它的和記黃埔與日本三菱集團相去甚遠。

日本99.5%企業是小企業,雇用人數占工業勞動力74%,工業總產值占57%,產品總量占50%。小企業船小好掉頭,靈活適應產業結構調整。但大企業集團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也是日本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象征,幾乎在所有經濟領域都充當“巨無霸”的角色,輻射全球。

1995年,美國《幸福》雜誌評出世界500強,美國151家,日本149家。中國企業評價中心評選的中國工業500強無一入圍,總銷售收入低於世界500強首位三菱商社的2300億美元。最大的企業大慶石油管理局以能源銷售為主,僅為三菱商社的2.4%、世界500強最末尾的日本企業的60%。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把進入500強作為政府方針的國家,通過國家大力扶持和政策資金、強強聯合等方麵的傾斜,扶優扶強,存在盲目擴張、拔苗助長、忽視企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傾向,也是對市場規則和其他企業的歧視。

我國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大都帶有“國”字頭,勞動生產率低,所有權單一,壟斷性強,沒有真正的製造企業。組織形式、股權結構、產業分布、技術管理、戰略人才落後。

1998年7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成立,第一次進入世界工業企業500強,產值分別為2200億元、3120億元。

有學者認為,日本從外看是資本主義,從內看是社會主義,還有西方學者叫“公社製資本主義”,核心是財團。

日本財團似乎很低調,默默無聞,做什麼事都不留名。但是你肯定知道侵華時期無孔不入的日本間諜,以及美國好萊塢推出的大片《泰坦尼克號》,還有香港巨星成龍始終讚譽的三菱汽車,這一切無不和日本財團超級能量密不可分。

日本二戰之前就有財閥家族,甚至有侵略中國的財團式企業——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為與外資對抗,最早形成了以家族財閥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團。如今,三菱、三井、住友、芙蓉、第一勸業銀行、三和等六大壟斷財團掌握著日本的經濟命脈,控製著日本的大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