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
中國人從清代開始滑落以後,到現在,唯一可以在日本這樣的國家麵前撐一把的隻剩下“我們的文化不比你們差”這一點了而平時中國人的字裏行間,對日本人的創造力還真是極盡貶低之能事,一直鄭重指出日本人的強項是模仿,而不是創造,但是,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日本人在現代文明中的創造性貢獻,可以發現,也就是因為有了日本人的存在,黃種人在現代文明的貢獻中沒有全軍覆沒日本人在近百年中,作為東方文化的近代象征,一直在和整個西方世界文明媲美,當代文明中才有了東方人的一席之地可能我們在蔑視日本人的創造力時,是將以美國人為代表的白種人為參照物的。如果是以中國人為參照物,那麼近百年來,日本人的創造力就是非凡的。
近些年來,中國出現了嚴重的信任危機,各種統計數據造假,GDP造假。國家統計局說2009年房價上漲1.5%,而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說2009年全國住宅平均價上漲25.1%,政府部門自己相互打架,讓老百姓摸不著頭腦。假酒、假煙、假藥、假食品、假飲料、假文憑、假論文、假院士、假教授、假發明、假繁榮,什麼都有假的,隻有人們的焦慮是真的。
“中國製造”確實占據世界很大份額,但是在遙遠而落後的非洲部分地區人們心中卻成了劣質產品的代名詞,Chino一詞甚至進入了斯瓦西裏語詞彙,專指價格低廉的偽劣產品。在坦桑尼亞,經常聽人們說:“哎呀,我又買了一個Chino,過兩天又要換了。”
據德國《萊茵郵報》2010年2月18日報道,中國在法蘭克福展覽會上的參展產品獲得“抄襲特等獎”、“抄襲一等獎”等5個抄襲大獎。
有人說,一個靠山寨或靠著給別人當小弟過日子的人再有錢,身軀再龐大,也隻是個小混混罷了。
中國曆史上曾經有幾千年都處於領先地位。公元前6世紀~公元1500年,中國重大科技成就占世界55%,四大發明更是對人類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然而在近兩百年來,中國開始沒落,尤其存工業化上表現更為明顯,19世紀科技發明僅占世界0.4%,歐美卻創造了許多重大的科技發明。20世紀,人類創造了有史以來科技發明的80%。二戰後,科學知識每10年增加一倍,目前每3年翻一番。幾乎全在歐美和日本。20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西歐提出尤裏卡計劃,日本提出振興科技政策大綱,中國提出八六三計劃。
中國航天、原子彈、生物技術、超導、高能物理等科技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總體水平居發展中國家前列。但是將尖端技術與生產技術相關連的工藝基礎、生產技術領域未形成,在資金投入、設施建設、研究水平、隊伍素質和國際交流方麵,與日本有較大差距,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建設需要。雖有兩彈一星,仍需進口民用核技術,發展核電站。在航天上居世界第三位,與日本相比,在返回技術、載人技術上占優,在通信技術上落後。
日本在高技術實用化、產業化應用技術領域一直領先世界,在微電子、計算機硬件、超導應用、碳纖維、精密陶瓷、機器人、光纖通信也居世界首位。據說日本有項不成文規定,對華出售技術要保持10~15年的差距。
現代化的工業起源於西方,所以說西方有很多國際知名品牌是可想而知的,也是理所當然的。中國的崛起隻是在最近幾十年的事情,而工業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引進、模仿成為世界的代工基地,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工業第二製造大國,這是開放、引進、消化、吸收的結果。
1997年,日本科技廳調查民間企業對目前中國同行技術水平的估計,認為中國紡織有優勢和認為有競爭力的不足30%,認為7-8年內無競爭力的超過60%;認為有機和無機化工有競爭力的約為10%,認為在今後3-8年無競爭力的超過80%;認為鋼鐵業有競爭力的10%多;石油工業、機械工業、通信電子、汽車和建築業不到10%,而且依次遞減,認為未來不具備競爭力的卻超過90%。更值得警醒的是,對醫藥工業和企業研究能力評價是無論未來3-5年還是7-8年都沒有競爭力。
1998年,中國科技貢獻率32%,日本80%以上。日本高科技產品占工業品出口比重75%以上,占世界市場19.5%,居世界第一,中國科研人員占職工總數2.7%,共84.5萬人。日本占30%,共73萬人,況且素質超過中國。日本有效地組織完整有序的科研隊伍,大量吸收各國人才。1998年,有亞洲科技人才6萬人,並派出2.6萬人到他國指導。並計劃使外國科研人員占本國30%。日本有人稱,中國由於科技人才缺乏,70年也攆不上日本。“文革”時教育斷層,而今青黃不接。中國科學院研究員70%達到退休年齡,45歲以下隻占20%,青年跑往國外。
1999年度,IMD世界競爭力報告指出,中國科技國際競爭力綜合排名在47個國家和地區中占第25位,比上年下降12位,2000年,位居第31位。研究開發經費1999年0.71%,缺乏創新能力。企業技術合作程度列第35位,企業、大學技術轉移程度第30位。
科學同愚昧、迷信、守舊、封閉、麻木相對。著名科學家吳大猷認為中國古代有技術而無科學。科學本質上是對未知事物探索的興趣,而與實用沒有聯係。中國雖發明指南針,卻沒說明磁針何以指向北方,更不曾指出北極的存在,也沒有研究出火藥爆炸的原理。中國缺乏邏輯推理發展出的科學理論,古代發明大多是技術而不是科學。科技這個詞代表科學和技術。
1999年初調查表明,我國公民6年來的科學素養水平停滯不前,沒聽說過“DNA”的人占45.6%,沒聽說過“分子”的25.6%;存科學知識水平測試中有30.6%的人基本達到合格標準;29%達到對科研過程的基本理解標準;理解科學對社會影響的為3.3%,綜合3個方麵基本合格為0.3%,美國為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