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墨經》記載針孔光成像原理,後來西方根據這一原理製成暗箱及照相機。

1950年,我國仿製蘇聯相機生產了上海牌相機。1956年,仿製德國萊卡生產20台相機。要知道在1959年,進口一台單反相機相當於17頭豬的價錢。由於閉關自守,缺乏創新,我國相機幾十年一貫製,結構簡單,技術落後,沒有形成生產規模。20世紀80年代,江西光學儀器廠生產的鳳凰205型相機,一度風靡神州。1985年,上海海鷗相機廠花1億元引進日本美能達300相機生產線,發展成海鷗300係列,廣受歡迎。當時謬傳日本進口海鷗相機後,把鏡頭拆下裝在自己相機上再出口。這把海鷗相機炒上了天,成為緊俏貨。

侵華戰爭時期,許多日本兵攜帶照相機在中國拍攝風土人情,日本間諜更是掌握大量中國各地的情報照片,為侵華戰爭助威,這在今天成為中國各地的寶貴資料。

二戰戰敗後,日本把自動曝光、自動調焦、紅外線聚焦等高級技術用於照相機工業,進行大批量生產,用來報道朝鮮戰爭,結果大受好評,成為其暢銷起點。

日本相機在取長補短的同時,也讓對手之短不如自己之長,對症下藥,攻其要害。如針對德國相機的複雜操作,發揮日本相機變焦、光圈、快門、速度之長,成為“傻瓜式”,更輕、更小、更精巧、更方便。日本並最先研製成功35毫米單眼反光相機,領先世界。當時日本生產的美能達、尼康等相機超過德國同類產品,成為一代名機。柯尼卡、理光、佳能、奧林巴斯等一大批相機品牌也相繼走向世界,大放異彩。

1964年,日本相機產量超過德國,成為世界頭號相機生產強國。1990年,產量達1700萬台,而德國僅為10萬台。

在中日兩國相機工業巨大的差距下,一場壓倒性的進攻便必不可免。

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等國走私相機大批湧人中國,每年達600萬台,占我國市場的60%。1994年,我國進口相機660萬台,在海關報關的僅1.6萬台,也就是說99%以上是走私,損失24億元關稅。1995年損失關稅30億元,可建10個一流的相機廠。

其實,早在1989年,我國就嚴厲查禁相機走私,但是效果不佳。第一季度海鷗憑票供應,第二季度無票不用等,第三季度嚴重滯銷。1990年,全行業虧損停產,積壓200多萬台。1991年,相機產量降幅居全國耐用消費品之首。34家企業大多數破產關閉,最後隻有2家。“海鷗”铩羽而還,艱難飛翔。江光從年利稅1000萬元的“金鳳凰”一下子虧損3000萬元,4000名職工麵臨下崗。

1994、1995年,我國查獲價值達150億元的走私相機。1996年8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規定,銷售進口相機要登記在冊,一定程度上製止了走私相機的泛濫,保護了民族工業。

海鷗、鳳凰臥薪嚐膽,加大科研生產力量,應用微電子、現代光學、工程塑料等先進技術工藝,一改過去單品種大批量生產轉為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當引進日本散件組裝出口、日本立即中止核心部件提供時,鳳凰就自己開發成功完全國產化的同類相機,價格隻有日本機的一半。並與海鷗用單反135相機為主導產品,打開市場銷路,中低檔單反相機占國內市場75%。海鷗DC-33、DF-300A也可以與日本同類相機相比。

1995年前後,我國相機普及率15%,日本75%。中國年產相機6000萬台,占世界一半以上,大多數中低檔,況且相當數量是日本、韓國品牌合資生產。與日本相比,高檔機相差1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