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日本利用美國技術生產黑白電視機。1960年,利用美國晶體管技術生產的彩電,性能先進,產量更高,全麵趕超美國。1961年,由側翼攻擊轉為正麵進攻美國。1976年,日本電視占有90%美國市場。1985年,日本電視出口占產值60%,產值、產量均居世界第一。1987年,產值400億美元,占世界35%。鬆下、索尼、夏普、東芝、日立成為世界家電業的巨頭。

1979年,中國放寬家電等耐用品進口。歐洲廠家認為中國人收入低,電視機市場潛力不大,於是放棄努力。日本仔細研究認為,中國人任意支配收入雖低,但10億中國人有儲蓄習慣,形成一定購買力,於是實施組合性營銷策略。日立等公司設計生產線,將電視機電壓從120伏改為220伏,並設穩壓裝置,這樣耗電量低,音量大,價格高,以14~18英寸為主,並提供質量保證和修理服務。日本廠家在中國市場的前哨基地香港大作廣告,樹立品牌形象。日本電視機成為香港人回大陸探親或銷售的商品。

1979年、1980年,我國進口電視相當於產量的109%和226%,絕大部分是日本品牌。1985年,日本出口彩電888萬台,其中向美國出口156萬台,向中國出口352萬台,比1984年增長2~4倍。

1958年,天津無線電廠自力更生,生產我國第一台北京牌黑白電視機,與日本水平相當。但此後閉關鎖國,發展遲緩。1979年,我國生產第一台彩電,並從日本引進第一條黑白電視生產線,日本換取進軍中國的許可證。該生產線在同樣麵積的車間裏,人員減少一半,產量增加4倍,無故障工作時間由700小時提高到1500小時,大大加快了現代化水平。

到1985年,我國共引進113條電視生產線,生產能力1500萬台,用彙2億美元。但是其中一個問題是重複引進、技術滯後。如按自力更生為主、引進技術為輔的方法,大部分生產設備可以自己製造,總投資可節約2/3.況且還沒引進彩電顯像管及玻殼技術。當美國有意轉讓時,日本則出於利益考慮進行阻撓。

1987年,我國彩電產量1934萬台,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由於價格低,維修方便,普及型國產機開始代替進口機,並占據主導地位。長虹以組裝鬆下散件起步,提出“以產業報國,民族昌盛為己任”,成為中國最大的彩電生產企業。

麵對日本彩電步步緊逼,國內彩電生產能力過剩,1989年,長虹掀起第一輪彩電大戰,降低價格,國產彩電占有率有所提高。

1996年3月,長虹又掀起降價戰,全國平均降幅15%。長虹占有率超過在中國排名一直占第一的鬆下。長虹老總倪潤峰為此榮獲“1996年度企業家成就獎”。同年,國產彩電銷售額超過進口額。但是國產彩電利潤增幅遠小於銷售額,降價損失百億元以上。外國大屏幕彩電平均降價不到7%,利潤卻兩倍增長。

20世紀80年代末,在華日資彩電對歐盟出口,帶動了國產品牌的出口,但由於競價殘殺,1998年被征收反傾銷稅,一度被趕出歐盟市場。1996年,中國彩電出口273萬台,創彙3.76億美元,比1995年減少70%,況且大多為三資企業出口。

1999年4月,長虹發動10年間第5次全麵降價,國產彩電利潤由1989年50%下降到僅為3%-6%,遠低於可持續發展的9%左右。這一時期,家電全行業平均降幅每年4%左右。兩年內微波爐降40%,冷櫃降30%。80年代末,音響業降價,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每件產品再降5角,將導致數百廠家倒閉。

降價是禍,不降價也是禍,中國家電無序畸形發展,隻能進行這種斷臂求生之舉。降價作為一種短期行為,不應作為唯一的促銷手段,而應加強技術進步、管理,搞好服務,來提高產品檔次、質量性能,提高附加值、經濟效益及企業競爭力。然而我國彩電忽視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導致產品積壓,企業效益下降,產生優不勝劣不汰現象,沒有形成良好的布局格律。

廈華電子公司總經理說:“對比一下國內甚囂塵上的彩電大戰,我們有一種被玩弄的感覺。人家開足馬力在發展新技術產品,卻把過時的技術和產品扔給我們,把刀子扔給我們,讓同胞自相殘殺。”他認為降價受害最大的是中國,受益最大的是日本。

當時的朱鎔基總理講:“29英寸彩電價格低得讓外國人都不敢相信。私人企業如果這麼降價,老板是要跳樓的。而我們都是國有企業,降價損失最後都是國家的,誰也不心痛。”

這一時期,中國企業發動的價格戰,損失200億元以上。而日本企業發動的技術戰,顯然更具殺傷力和受益力。

80年代末中國彩電逐漸威脅日本彩電時,日本把21寸平麵直角遙控機打入中國。等到同類國產機進入市場時,日本又以25寸以上大屏幕機搶占製高點。

1991年,鬆下率先推出全新的超自然畫麵、超清晰音響、超時代外觀的16:9三超畫王,而後夏普天域、東芝火箭炮、索尼特麗龍也紛紛亮相中國,並備受歡迎。盡管當時中國沒有16:9電視節目的發射係統,使畫麵失真,但是日本超前的產品仍然獲得很大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