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中國產鐵,比歐洲早1700多年。北宋時,年產量達12.5萬噸。700年後英國產業革命使用蒸汽機,開發礦山,鋼鐵成為國力的主要標誌。

清政府實行洋務運動時,投資3300多萬兩白銀建立漢陽鋼鐵廠,原料優越,但耗去十年光陰,未能順利生產,經營權反而被日本八幡鋼鐵廠操縱,作為生產原料基地。八幡又依靠甲午戰爭賠款發展壯大,最終成為日本鋼鐵業巨頭新曰鐵。日本殖民東北時,建立了鞍鋼。投降時說:“把鞍鋼給中國人種高粱吧,恢複生產要20年。”新中國三年就恢複生產,年產量達135萬噸,遠遠超過偽滿最高紀錄。

1951年,我國專家就攻克燒結礦和含矽煉鐵這一世界級技術難題。但當新流程風靡西方時,我國還在建設落後的平爐和側吹轉爐。大躍進時,提出“以鋼為綱”、“鋼鐵掛帥”,甚至動用一億人大煉鋼鐵,全國城鄉一律推廣“小、土、群”。有的小高爐僅1立方米,用黃泥築成;有的用小土窯、碉堡改建。沒有焦炭,就用煤、樹木;沒有鐵礦石就砸鍋,拆鐵欄杆、鐵門。這種砸了好鍋煉廢鐵的荒唐,使有限的資源造成無限的浪費。燒出的鐵疙瘩的含灰量比沒有燒之前還高,利潤、稅金低於國家投資,虧損100億元,甚至超過國防開支。

1958年,鋼產量1108萬噸,其中很多是廢品,比正規煉鋼多花幾十倍的代價。1959年,中國鋼產量1070萬噸,日本9870萬噸,美國9440萬噸。由此可見,中國不僅沒有“超英趕美”,更遠遠地被日本甩下。

二戰後,日本逐步成為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弄潮兒。用16億美元改造、擴建老鋼鐵基地,實現三次合理化運動,建設了1.5億噸鋼鐵產業的國際水平,雄居世界第一寶座。中國花90億美元,隻建成1億噸生產能力,其中隻有1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0%是50年代水平。

1955年,日本企業界首次赴美學習就是學習鋼鐵技術。送行的人說:“即使飛機失事,你們也要活著回來。”日本引進美蘇的高溫高壓技術、瑞士連續鑄鋼技術、法國高爐噴吹重油煉鐵技術和LD轉爐帶鋼軋機、電子計算機控製技術,並完全消化、改進、革新。

1956年,奧地利要賣給中國平爐,可使冶煉時間縮短90%,能耗少,卻被拒絕。日本用126萬美元引進後吸收。1965年,我國花2700萬美元進口這項技術,直到1970年才投產。

歐美是鋼鐵生產先進地區,但是後來意大利要求日本指導高爐操作技術,日本向英國出口氧氣頂吹轉爐技術和轉爐煙氣回收技術,並協助美國進行技術改造。

日本沒有鐵礦石、石油等資源,卻擁有海上交通的便利條件,就在沿海建設鋼鐵廠,改變了必須存原料產地建廠的傳統做法。1956-1960年,日本建成了煤炭和煉鋼一體化的大型鋼鐵公司22個,有7個年產鋼1000萬噸以上。1979年,投資40億美元,在扇島建立世界最現代化鋼廠,人均年產鋼1600多噸。使用起重機、煉鋼爐、輸送機,不用人工操作。控製室中整潔安靜,廠區風景如畫,綠草如茵。而當時中國首鋼還在使用日本1929年生產的高爐。

日本鋼鐵業在隻有美國1%的規模下起步。1955~1975年,粗鋼產量增加10倍,世界增加1.4倍。中國鋼產量從762萬噸增加到4000萬噸,用了20年時間,日本僅用11年時間。1961年,日本鋼產量超過英國,1964年超過德國。1980年達11140萬噸,世界第一,中國不及日本一半。由於日本鋼鐵需求不振,主動減產,而中國經濟迅速增長,鋼產量逐年上升。1996年,中國鋼產量1億噸,首次超過日本。但日本鋼鐵產值仍居世界第一,中國鋼鐵質量、品種不能滿足需求,僅15%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鍍鋅板滿足率60%,鍍錫板滿足率29%。1995年,大連出口船舶50萬噸,創彙1.6億美元,但僅船用鋼材進口就用彙0.6億美元。1997年,國產家電用鋼板市場占有率13%,轎車用鋼市場占有率不足50%,上億噸鋼竟然造不出一輛完整的轎車,高強度級別石油鋼管等基本靠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