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20世紀的重大科技發明,當代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誌,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生活和信息傳播的變革。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互聯網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

1946年,美國科學家諾伊曼發明電腦,就是電子計算機,用於計算炮彈軌跡。體積相當於一間房子,重30噸,耗資300萬美元。今天同樣功能的電腦隻有一個拳頭大小。電腦的出現,掀起了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後,影響深遠的信息產業IT革命。IT產業包括信息、通信、半導體廣播及服務、硬件、軟件、計算機等,改變了人類生活生產和思想觀念,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發明了晶體管、集成電路、真空管技術。1955年,日本成立電子計算機研究會,開始學習美國。此時,中國電子技術優於日本,僅4年就被日本反超。1950年到1975年,日本從美國取得3萬多項半導體技術專利,但是日立公司因為偷取IBM機密被抓。

日本獨自研製出參變管式計算機,並應用美國晶體管技術,生產收音機、電視機。1963年,主導美國半導體市場。1960年,IBM研製出第二代晶體管電子計算機,並以軟件為依托,稱霸世界,進而推出第三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日本奮起直追,達到IBM水平,價格更低。20世紀70年代,日本台式電腦占世界市場70%。

日本通產省協調日立、富士通開發芯片,與IBM一決高下。1978年,通產省呼籲“信息就是未來”,促使企業轉向機器人、計算機、通信等技術部門,用計算機程控進行自動化生產。並著手在築波建立矽穀,九州建立矽島。1979年元旦,《朝日新聞》宣傳“C和C元旦”,C分別代表英文“compUter”計算機和“commUnication”通信,是指將兩者結合的技術。這也是NEC董事長小村宏治推祟的目標。

NEC通信機器生產世界第一。石油危機後,大規模擴充半導體和電腦研製生產,向辦公室自動化努力。1979年,IBM發明中小型機4300係列,僅一個星期後,NEC就發表了NCOS250係列。1980年秋,IBM準備發表最新式超級大型電子計算機H係列時,NEC搶先發表更先進的ACOS係列,引起世界震驚。當時日本擁有從100多萬美元的信息處理機到僅250美元的便攜式計算機。

日美兩國在信息領域的爭奪逐漸白熱化。1981年,IBM的個人電腦PC機問世。在大型機、小型機、微機無優勢下,東芝公司率先“三級跳”,將電腦小型化為筆記本電腦,領先世界。1991年,日本研製出第五代計算機,可理解語言、圖形、記號和文字處理。

1984年,聯想公司成立,僅有11個人、20萬元,從部件加工、服務起步,進而解決電腦西文漢化問題。並生產了10年電腦版卡,即主機板,後又生產聯想“1十1”,成功地走人家庭。1999年,聯想電腦占據中國市場22%,超過IBM,在亞太地區市場第一。中國台灣微型機主板、掃描儀、鼠標器、彩色監視器產量居世界第一。

日本提出電子立國,傳統的“重厚長大”產品讓位於“短小輕薄”的知識密集型產品,一枚小小磁盤可記錄許多種類信息。1978年,日本16K芯片上貯存1.6萬個信息。16K、64K占世界市場50%左右。1986年,世界十大半導體企業日本占6家。日本在電子矽器件、半導體矽器件上超過美國,占領世界和美國隨機存取記憶器一半左右市場。用於電子計算機心髒部位的1兆位的半導體,亦即在1/3小手指尖大小的芯片上印上百萬條電路的半導體,曾經僅日本能生產,完全占領世界市場。美國大型計算機、光電儀器、數控機床、航天飛機、核潛艇上沒有日本的電子元件,將無法行動。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武器關鍵的93種元件有92種為日本生產。日本政客石原慎太郎認為,日本擁有美蘇無法製造的用於現代武器心腦部分的電子元件;如果日本賣給蘇聯而不是美國,就會打破美蘇軍事平衡,美國會失去對蘇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