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學習中國,近代侵略中國,而今同報當今的中國人,指導捐資援助等。

中日兩國在1972年實現了邦交正常化。當時中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1978年10月,鄧小平訪日,雙方簽訂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日經濟合作的框架輪廓漸現。

長期以來,許多人認為,日本人是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經濟動物,坑蒙拐騙,置商業規則和道德於不顧,和日本軍人一樣,本質上都有相同的侵略性。凡是日本人和日本企業所作所為,隻要和中國相關聯,難免被當做“陰謀”、“暗算”。

誠然,日本企業確實有損害中國消費者利益的行為。中國人商業經驗缺乏,長期迷戀縱容日本貨,沒想到中日友好也不盡是鮮花和美酒,結果屢中日本的商業圈套,甚至把日本垃圾當成寶貝,權益被侵害時,還息事寧人忍氣吞聲。但是在市場經濟下,世界呈現一體化狀態,任何國家在技術轉讓上都會捂著錦囊。對於經濟利益的追逐,任何企業和商人隻要不違背法律和起碼的商業道德,就屬於正常的遊戲規則。

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啟動時,急需外彙資金,而剛剛經曆了石油危機的日本,迫切需要從中國進口石油和煤炭。1978年,中國希望從日本貸款55億美元。

在實現中日邦交方麵發揮了很大作用的大平正芳,此時已任日本首相。在日本政界、財界普遍支持下,大平首相在1979年12月訪華時宣布,為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日本政府向中國提供日元貸款和技術合作,提供折合15億美元的日元低息貸款,這是中國第一次接受資本主義國家的貸款。1980年,雙方簽署第一批日元貸款協議。到1998年,日本實際支付22500億日元貸款,償還期30年,利息3%,屬優惠借貸。最初日元貸款五年一期,1994年改為三年加兩年方式,後改為一年一期,便於隨時調整貸款額度,以牽製中國。

日元貸款以人民幣結算。由於日元對美元升值,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在償還貸款本息上,數額增加數倍,有的項目達10倍。如20世紀80年代初,大慶油田用50億元人民幣進口日本30萬噸乙烯設備,到1993年,由於日元升值,還本付息折合人民幣60億元,還欠100億。中國受益率大大降低,還帶來損失。日方明確表示,不會就此問題放中國一馬。亞洲金融危機中,日元貶值,雖有利於中國還債,但不利於出口。盡管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中國政府還是認為,日本貸款對於中國現代化建設起了巨大的作用。

ODA的全稱是“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意為“政府開發援助”。ODA是日本政府的對外經濟援助項目,包括低息長期貸款、技術援助及無償資金援助。

ODA中的無償資金援助,主要以基本生活、環境保護、人才培養等領域為對象,是受援國無需承擔任何還款義務的捐款援助。這部分ODA很多被用在了中國農村的教育、醫療方麵。

長期從事日本對華援助研究的專家周冬霖撰文說,日本對華無償資金援助在外國中第一,日本對華無償援助始於80年代,最早在醫療保健、環境保護、人才培育和教育等基礎生活領域實施的一批有代表性的項目如:中日友好醫院建設計劃(160億日元)、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建設計劃(101億日元)、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103億日元)等大型項目。隨後,以農業、醫療、環境、人才培養為中心開展了合作,特別是近年則更加重視對於內陸貧困地區的援助。另外,還有針對洪澇雪震等突發性事件的應急性援助。據統計,到2001年度末,對華累計無償援助(包括其中的利民工程無償援助和文化無償援助)總額已達到1,29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3億多元)。日本在2008年全麵停止對華所有新貸款,ODA中的有償貸款項目自此畫上句號。

在北京、上海,許多中國人享受著ODA帶來的便利——首都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北京地鐵都使用了ODA的資金;在一些交通不便的落後山區,ODA也在資助著鄉村學校和基礎醫療。

“和30年前相比,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ODA在我們改革開放之初,國內資本、技術還都十分欠缺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張季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