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為中國與各國架起了一個友誼的橋梁,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發展推動,也引領世界走向新的和諧發展時代。毫無疑問,在上海世博會上,中國是最大的展品,是中國展示自己、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舞台。這取決於中國的發展和實力,也取決於中國人的智慧和素質。
中國館,是上海世博會的一張名片,它的領銜設計師何鏡堂作為中國建築設計界的領軍人物,用世博會中國館的富麗堂皇的外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寬廣胸襟,也展示了一代中國建築大師的風采和獨特深刻的中國創意,正日益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誰曾想到,中國最早參加世博會時期,是何等的沒落和貧窮,所能展示的沒有一件和工業革命相關,隻是中國最傳統的工業品。
1851年,鴉片戰爭已經爆發,太平天國開始起義,清王朝在康乾盛世的餘輝中迅速走向沒落,西方工業革命正如火如荼。是年,英國政府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了第一屆真正意義上的世博會——倫敦世界博覽會。長達1851英尺,高100英尺的“水晶宮”象征著現代國家貿易從簡單的商品交換到新的生產技術、新的生活理念的轉變。
當聞知英國即將舉辦世博會的消息,廣東的商人徐榮村急忙把“榮記湖絲”打上12包,運至英倫。“榮記湖絲”素以質優聞名,而徐榮村選送參會的更是上品中的上品,在首屆世界博覽會上獨得金銀大獎。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親自頒獎,並贈送“小飛人”畫幅以示讚譽。
到了1867年,是日本明治維新開啟的頭一年,清政府首次受邀參加巴黎世博會,這時洋務運動剛開始兩年,不過中國還沒有能夠展示先進的工業品,況且內外交困的清王朝固守“輕商”的觀念固步自封。避居海外的“海上名人”王韜卻有幸以遊客的身份親曆了這一世博會。後來,憑借在這次世博會的啟示,王韜成為清末洋務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1851年,中國人初識世博會;2010年,世博會首次落戶發展中國家,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自信!
中日兩國在世博會上的交流甚至早在1878年的巴黎,當時中國館和日本館比鄰而居,共同矗立在巴黎世博會上。日本先後舉辦多屆世界博覽會,20世紀70年代的大阪世博會、80年代的橫濱世博會、90年代的愛知世博會,都為推動日本經濟的前進發揮了巨大作用。2005年,日本將世界博覽會舉辦的接力棒交給了中國。
最近兩屆世博會分別在日本和中國舉行,日本選擇了愛知縣近郊的一座森林公園,著眼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而中國選擇上海作為會場,以此體現中國經濟發展和無限活力的大都會氣度。
上海世博會是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大型國際盛事,為各國提供一個進行對話、展示和實踐的平台。城市本身就是一種公共資源,其美學品質、管理水平、環保能力以及不可小視的全民素質等,都必須進一步加強。
華麗的外觀,雄厚的資金,可以輕而易舉地打造一屆輝煌的世博會,卻打造不出來一個內涵豐富、文明禮貌的參觀者群體,因為隻要能夠體現出上海市民和中國遊客文明高雅、健康向上、朝氣蓬勃的嶄新形象和綜合素質,就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的時代風采。
上海世博會各個國家館中,中國館由於要預約,人員超多,許多人隻能遺憾放棄。而不論是排隊參觀,還是媒體采訪預約,日本館都異常火爆,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日本館是除中國館以外觀眾最想參觀的外國館之一。這大概源於日本這個主辦過世博會、以高新科技見長的島國擁有成熟的參展經驗,帶來的高科技以及人性化情節化的宣傳,還把中日關係巧妙地融入其中,因此吸引了眾多中國遊客,顯然這和“親日”、“哈日”是沒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