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些年來中國國家地位不斷提高,但是中國國民形象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呈現懸殊差距狀態。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全球態度項目”調查報告,可以反映受訪22個國家民眾對中國的看法和好感度。在受訪的絕大多數國家中,大多數民眾對中國抱有好感。
對中國有好感最高的是非洲的肯尼亞,達到86%,因為中國給非洲的援助較多。最近為中國形象加分的是中國無償援建肯尼亞的公路,充分體現了中肯密切友好的兩國關係。中國政府表示將繼續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肯尼亞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經濟的發展。肯方衷心感謝中國政府的援助,因為此項工程的建設不僅方便居民出行,而且將有效促進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而肯尼亞總統齊貝吉出席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也使遙遠的肯尼亞民眾看到了燦爛發展的中國和世界交流的深入,進一步增強了對中國的好感,因此在非洲大陸上出現了對於中國好感度的最高值。但是在非洲以外地區,中國的經濟援助勢單力薄,無法顯示效力,加上人權、知識產權等問題已成為國際間嚴重分歧的問題,西方發達國家於是扮演衛士角色,中國成為指責的對象。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西方一些國家連續多次提出譴責中國的決議案,雖然多次失敗,但這場鬧劇尚未終場,還有下一幕。西方政府和媒體的作用使得民眾缺乏對於中國的好感。中國一向把德國當作日本的道德偶像,認為德國人理性、思辨,但是德國民眾卻是歐美國家對中國缺少好感比例最高的國家,為61%,對中國有好感的民眾比例為30%。
中國有句諺語,遠親不如近鄰。中國也始終重視與周邊國家關係,提倡以鄰為善,與鄰為伴。但是在亞洲,日本受訪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最低,為26%,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69%。韓國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為38%,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56%。由此可見,亞洲一些國家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甚至低於歐美國家。
與歐美等國對中國缺乏好感不同,意識形態和人權不是亞洲周邊國家民眾關注中國的主要內容,主要是民族感情的分歧,以及對於中國軍力上升的擔心。88%的日本人認為中國提升軍力是“壞事”。在法國,這一比例是87%,韓國是86%,美國是79%,德國是72%。從戰略上看,44%的印度人視中國為“敵人”,和印度素來關係不好的巴基斯坦則把中國當作製衡印度的重要力量,因此84%的人視中國“更多是夥伴”。調查方法導致的數據誤差和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上升可以解釋這種偏差。
在中國逐漸和世界接軌密切的時代,形象也是生產力,好感也是美譽度。中國形象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如何趨利避害,爭取適當地宣傳好中國,展示好中國形象刻不容緩。
免簽證入境是驗證一個國家國民受他國歡迎程度的標準之一。據悉,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對日本國民入境免簽,卻隻有很少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國民免簽。至於原因眾說紛紜,但是毫無疑問,中國公民的國際地位有待提高,中國公民遠不如中國菜那樣受歡迎。
而今在世界各國的旅遊點,作為亞洲新貴的中國人到處都有,到處都是中國音,一看穿著舉止神色就知道,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標誌,多數人精神風貌有很大改觀。但是中國人出境卻並不像全世界許多國家那樣,能夠免簽證入境。
據悉,即使周邊國家也並不全對中國人免簽證,越南、巴基斯坦、泰國、蒙古、俄羅斯等傳統友好國家也對持有護照的中國公民說不。即使中國人免簽,也主要是公務人員,而不能是普通遊客。
有的說法認為,全世界隻有朝鮮一個國家對中國人免簽證入境。但中國人入境朝鮮也不能隨便走動,隻能在規定的路線行走參觀,又不允許拍照錄像,稍有不慎,就被沒收隨身攜帶物品。況且中國人去朝鮮旅遊,費用達韓國遊兩倍。
比如,參觀平壤和板門店的朝鮮五日遊,價格達6000元左右,比包括首爾和板門店的韓國五日遊貴一倍。而朝鮮的服務水平、人均收入遠比韓國落後,由此可見,中國人人境朝鮮免簽證是以花費高額旅行費用作為代價的。
部分中國遊客素質在日本不僅體現的是狂傲、庸俗,還展示劣根性,比如無視他人的存在,大聲喧嘩,隨地吐痰,搶買搶購。有錢沒禮貌,就會受人尊重?
對於日本目前隻向中國富裕階層發放個人旅遊簽證一事,法務省和警察廳擔心放寬簽證後,非法滯留的中國人會增多,破壞日本的社會秩序,“警方很難應對”,在東京池袋日本對華不滿分子還舉行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