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有人把科學家重大發現、發明的原因歸結為偶然的機遇,這實在是一個謬誤。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指出:“在觀察的領域裏,機遇隻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試想,如果費萊明不是一個細菌學專家,或者對葡萄菌沒有經曆數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發了黴的培養液隨手倒掉了,那他還能成為青黴素的發現者嗎?試想,愛迪生如果不是通過無數次試驗,證明上千種材料不能作燈絲,並一直傾心於此項研究,又怎能發現適合做燈絲的鎢呢?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薑子牙磐溪垂釣數十載才迎來文王,後輔佐周武王攻下殷商的都城鎬京,滅了荒淫無道、沉溺酒色的紂王,建立了周氏王朝;諸葛亮高臥隆中數十載,方換來玄德“三顧茅廬”,進而輔佐劉備三分天下。試想,薑太公成就的取得難道僅僅是因為與文王的偶然相遇嗎?孔明三分之計的成功難道隻是因為劉備偶然聽到傳聞而三顧茅廬嗎?非也,其實他們在機遇到來之前早已胸中韜略萬千,他們的頭腦早已做好把握機遇的準備。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坐著等機遇,躺著喊機遇,睡著夢機遇,做“守株待兔”的人。殊不知如果這樣,機遇就會像滿天星鬥,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機遇真的來到身邊。他也發現不了,更不用說去捕捉和利用了。
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能否抓住機遇、利用機遇,關鍵在於人們的準備,在於人們知識文化思想等多方麵的準備,在於勤奮努力。朋友,你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你的頭腦,去抓住機遇、利用機遇,獲得成功吧!
機遇隻偏愛那些有準備頭腦的人。——巴斯德
有時一扇門雖然關上了,其餘的門卻是敞開的。——塞萬提斯
生命很快就要逝去,一個機會不會出現兩次。——羅曼?羅蘭
機遇是夜晚流星滑落的過程,鳳凰涅磐重生的那一瞬的快樂;是勤奮耕做農田收獲莊稼時的那種充實。等著機遇來時抓?不!不是。機遇是要靠我們平時去爭取,而不是傻傻的在那裏等待。”
一隻鳥兒劃過泰戈爾的窗前,他心情澎蕩,用優美的語言寫下空靈的感動,幾個月之後,華美的篇章便傳到人們耳邊。
一粒普通的種子掉落到達爾文腳下,他將其拾起,數十年之後,《進化論》震驚了全球。
一束強烈的光線照射到愛因斯坦身上,在窗後留下一地陰影,他苦思冥想,數年之後,光量子理論照亮了理論物理發展的航向。
這些先賢以其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充足的準備,推動著曆史車輪向前轉動,或許有人說他們隻是碰巧而已,但卻別忘了機遇隻垂青於有準備的頭腦。
我曾經慨歎於牛頓的豐功碩果,以為隻有天才的頭腦才能將枯燥難耐的物理演繹為一組迷人的數字方程,但牛頓在教堂中黑暗的小屋裏獨涉書山的艱辛又有幾人知道?曾經歆羨於海倫?凱勒的皇皇巨作,以為隻有超人才能在殘缺的身體上勾勒出生命的軌跡,但海倫在黑暗無光的世界中艱難摸索的苦楚又有誰能真正體驗?別總是妒忌別人的輝煌成就,因為輝煌的背後必定佇立著有準備的頭腦。
回眸前賢遺跡如煙,而我卻於霧靄沉沉中懂得了生命的暗示:給生命一個有準備的頭腦,生命便回饋你一份絢麗的色彩。我想到,屈原戀念故土,將一條清淩淩的江水定格為一座煌煌巨塚;蘇武堅守節操,將一支光禿禿的旌節升華為一段千古傳奇。榮華富貴,文天祥視若草芥,將那顆熱血丹心高掛在精神天空,光霽日月;鋒刃高懸,譚嗣同恍然無覺,將那厚重的肝膽化作巍巍昆侖,常流天邊。還有嶽飛、韓世忠、張良……他們給了生命充足的準備,當熾熱的世風襲來時,他們用自己由來已久的精神準備站立成一排瑰麗的風景,於微風習習中,化作橫亙古今的彩虹。試想,如果他們沒有為生命做好充足的準備,無法想象,這個古老的神州會變成什麼樣子。
給生命充足的準備,平凡的生命也會成為偉岸的軀體;給生命充足的準備,黯淡的生命也會充滿絢麗的光彩。給生命充足的準備,巴爾紮克在枯燥難耐的鵝毛筆下享受世間百態的頓悟,毛主席在貧瘠荒涼的黃土高原上擁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自信,因為他們給生命作出了充足的準備,機遇便回饋他們一份絕世禮物。
讓我們為生命作出充分的準備,讓生命在準備中升華。因為我們都知道:機遇永遠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機遇是指良好的境遇和優良的機會。機遇猶如一隻兔子,但我們不可以“守株待兔”,而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恒心去捕捉“兔子”。在浩瀚無邊,密集無垠的“大森林”中,想捕捉到“兔子”的確不容易,那就要以信念、恒心和毅力去換取成功和機遇。
名人在艱苦環境中奮鬥成功的例子!
英國的作家和詩人沙士比亞,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人,但又有幾個人真正知道沙翁成名前的學習環境呢?沙士比亞原來隻不過是替人看管馬匹的,劇院中的打雜工而已,但他不因身處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閑便從劇院的門縫和小孔裏偷看戲台上的演出,他憑著這種執著的“偷學”精神,終於使自己聞名於世。
司馬遷,西漢著名大史學家。意外橫禍,使他身受“腐刑”,但他並沒有被逆境擊倒。出獄後,以驚人的毅力,忍受殘體的折磨,終於完成了名垂千古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後世稱之“中國曆史之父”。
道爾頓是英國傑出的化學家、物理學家,出身貧寒,生活條件惡劣,但他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15歲時便離開家鄉自謀生路,在給一個學校校長當助理12年裏,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寫下了“午夜方眠,黎明即起”的座右銘激勵自己。經過艱苦的努力,積累了大量的科學知識,28歲時發現了氣體分壓定律,創立了倍比定律和“道爾頓原子學說”,提出了原子量表。他的傑出貢獻,被恩格斯的高度讚揚為“近代化學之父”。
戰勝殘疾的巴雷尼——堅持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誌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裏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隻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幹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