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是如此獨特的一位詩人,以至於我們很難將把她歸於某一傳統。她似乎受到了多方麵的影響,卻又表現得獨具一格,與眾不同。狄金森的詩歌是詩人對於生活的細致感覺的探索,正如在《痛苦是一片空白》中寫到的:痛苦是一片空白/它回憶不起/從什麼時候開始/是否有一天曾經結束。//它隻有現在,/卻沒有將來,/無垠的疆域是過去的回憶;/而回憶又給人帶來新的痛苦。然而這種痛苦的感覺並非僅僅屬於狄金森個人的,它能在讀者心中喚出普遍的詩意。狄金森並不能被視為“哲性詩人”。與華茲華斯和葉芝相比較,她並未通過多年詩歌創作來傳達某個統一的連貫的世界觀。雖然在短暫的一生中,狄金森致力於思考和創新,創作了1775首詩歌,但是她的詩歌隻是記錄了在這一過程中她的感悟和想法。因此她的詩歌雖然並未遵循一定的哲學體係,但是感人的、發人深省的。
狄金森的詩作有些晦澀難懂,但是一旦詩中的謎底被解開,讀者就會感受到巨大的共鳴,詩意強烈而令人難忘。狄金森具有獨特的觀察力和描述力。她的詩充滿了隱喻和意象。表麵上,狄金森詩歌形式往往沒有流暢的節奏,一行隻有兩三個乃至一個重音節,卻有很多不尋常的破折號、大膽的比喻、奇異的想象力,語言簡練含蓄,不時出現的悖論更增加了詩意的不確定性。實際上,狄金森的詩歌非常複雜,她藝術形式的反常規並不是她的興致所至,而那些不尋常的句法,亦多源於拉丁語法。因此,充分理解狄金森的詩篇需要深入分析其詩歌中包含的意象與隱喻。
狄金森的詩歌充盈著想象力,一方麵是因為詩人的生活經曆有限,另一方麵也正是有限的生活經曆,使得詩人投入於對自然和瑣碎生活的細膩、準確的觀察。意象彌補了詩人個人經驗的不足,將主觀的情致與客觀的景象相互融合。狄金森的詩歌以自然、死亡、家園意象著稱。1755首詩歌中有500多首是與自然相關的,意象繁多,雖然狄金森的詩歌並不以意象見長,但是詩歌中的陰性和陽性意象隨處可見。
無論中西,自古以來,花朵都被用來比喻女性。花朵正如韶華正茂的少女,無論是什麼花,雛菊、紫羅蘭,或是玫瑰,都是嬌嫩的,易逝的。這暗含了在男性社會中,女性對於男性的依附地位。然而,花朵的隱喻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花朵的繁茂象征著子嗣的繁盛。因此花朵這一隱喻有著極強的現實指向,即在現實社會中,女性的主要功能是生育。所有對於花朵裝飾性功能的讚美,都來源於對於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和期望。但花朵這一嬌嫩、豐美的形象隱晦地隱藏了這一直接的功能性期待。
威爾斯·J·白金漢姆(Willis.J.Buckingham)在《狄金森和閱讀生活》一文中提到雖然抒情詩隸屬於是最主觀和隱秘的詩學範疇,然而它的交流的功能絕不遜於敘事詩和戲劇。究其原因是因為抒情詩中存在著大量的意象、隱喻和象征。借助意象,狄金森的為自己的詩歌創作蒙上了神秘的麵紗,也為讀者提供了廣闊閱讀想象空間。由於意象的使用,狄金森的詩歌常常顯得模糊晦澀,在意義上通常呈現出多元的複義性。
在狄金森詩歌中的女性意象中,最有代表的就是關於“花”的意象。無論是在狄金森的愛情詩,還是有關日常生活的抒情詩,或者是關於死亡和永生的詩歌,鮮花總是點綴其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對於自然、生活、愛情、婚姻、宗教和死亡的態度。它們加強了詩歌的美感,深化藝術的概念。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花的意象不僅豐富了她的詩歌藝術,也幫助讀者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
狄金森從12歲開始就幫助她的母親照看花園。她熱愛園藝,即使在冬天也要種植鮮花,所以,她的父親特別為她建立了一個溫室。因為在維多利亞時代,在傳統觀念中園藝顯然比詩歌更適合女性。
雛菊
從1858到1865年,狄金森寫了11首有關雛菊的詩。也即狄金森36歲以後才開始寫雛菊詩。這些詩作也都隱藏著死亡這一主題。雛菊是死亡的世界的慰藉。在《如果我應死去——》(If I should die—),敘事者想象了自己死後的情形:“商業還將繼續——/貿易仍輕快地飛翔——”(That Commerce will continue—/And Trades as briskly fly—)這反映出在一個人們各自忙著自己事情的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屬於“我”的位置,孤獨的敘述者在雛菊上找到了死後的慰藉。
《這些低落了的腳蹣跚了多少回》(How many times these low feet staggered)一詩中,在繁重家務中精疲力竭的主婦,在死後靜靜地躺在雛菊之中,最終從日常瑣事中解放出來。狄金森先是描述了沒有女主婦的家中衰敗的樣子,然後感歎主婦終於可以得以休息:“臥室窗戶上——呆頓的蒼蠅嗡嗡嚶嚶——/勇敢的——陽光射進了斑駁的玻璃窗扇——/無畏的——蛛網從頂棚上掛下——/慵懶的主婦!——在雛菊叢中安眠!”
在《這兒,雛菊種滿我的的頭顱》(Here,where the Daisies fit my Head)一詩中,去世的人慨歎道:這兒,雛菊種滿我的頭顱/這樣躺著最簡單。
雛菊是狄金森最熟悉的植物。她在《知更鳥是我評判樂曲的標準——》(The Robin's my Criterion for Tune-)寫道:金鳳花,是我理想的花——/因為我們都在果園萌發——/但是,如果我生長在不列顛——/我會把雛菊一腳踢老遠——(were I Britain born,/I’d Daisies spurn-) 狄金森用spurn這個詞語,傳達出雛菊 卑 微的個性,在與金鳳花並置時,雛菊是默默無聞的,它是荒野裏的花朵,並非生活在果園裏。為何“我”會將雛菊一腳踢老遠呢,一定是因為雛菊擋住了“我”的路。狄金森用非常隱晦的筆法寫出,雛菊是種在小墳包上的,雖然墳包逐漸消失,但是微微的凸起仍然擋住了路人的步伐,因此被“一腳踢老遠”。狄金森僅僅用這 樣一個詞就寫出了雛菊的卑微,進而折射出逝者的籍籍無名。
其次,雛菊象征著去世的人。在《今晚到達天堂整一年!》(Went up a year this evening!)中,去世的人到了天堂,複活了,但是在詩的結尾處卻以雛菊代表的鮮明的死亡意象結尾“這差異——一朵雛菊——/是我其餘所知的一切!”逝者已逝,隻有雛菊提醒生者他曾活著。《墳墓的顏色是綠色——》中(The Color of the Grave is Green-),隻有一朵小小的雛菊指明了死者的葬身之處。
在《青銅——烈焰——》(Of Bronze-and Blaze-)中,敘述者被極光的美所傾倒:把我單純的靈魂浸染——/知道我采取拿大的態度——/在我的草梗上擺起架子(Infects my simple spirit/With Taints of Majesty-/Till I take vaster attitudes-/And strut on my stem-),草梗(My stem)很容易讓人想起雛菊長長的花莖。比起極光,狄金森借助敘述者的口吻對自己的詩評述如下:“我的輝煌不過是動物馬戲團/但它們無與倫比的表演/將使千秋萬代享受不完”(My Splendors, are Menagerie-/But their Competeless Show/Will entertain the Centuries )。狄金森預測,她的詩將被廣泛接受,雖然比不上極光,也會放出燦爛的光華。敘述者還回憶了自己的過去:“而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遭淩辱的草中的小島——/除了甲蟲,沒人——知曉。”(When I,am long ago,/An Island indishonoredGrass-/Whom none but beetles, know-)草中的小島暗指開放的雛菊,換言之,雛菊在敘述者的立場上,填補了過去和未來的鴻溝。
除了與死亡的關聯,通過雛菊的意象,狄金森也塑造了一個沉浸在愛情中的女人的形象,她對她的“主”恭敬而崇拜,接下來和一切戀愛的女人一樣,她對愛情既給予也提出要求,對“主”的態度也既有愛意,也有怨憤。雛菊代表的女性最開始喃喃自語地對不在場的男性說話,接著她意識到自己的話語不能被聽見,於是大聲地呼喊,近似於咆哮。這是女性為引起男性的注意力而做出的努力。
狄金森將女性的力量與雛菊的力量做比較。在古英語中,“黛西”(Daisy)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白晝之眼”,也就是指太陽。太陽是生命之源,給予地球以生命。詩人借助雛菊之名,使得女性獲取了與太陽等同的力量,從而完成了雛菊的隱喻。
通過雛菊狄金森陷入了一個悖論。因為一朵雛菊在現實中僅僅是一朵鮮花,她嬌柔、微小,並沒有任何力量也不具備任何權利。在《雛菊悄悄地追隨太陽——》(The Daisy follows soft the Sun-)這首詩中,狄金森用柔和的筆調刻畫了一朵溫柔的、追逐太陽身影的雛菊:
雛菊悄悄地追隨著太陽——
當他結束一天金色的遠足——
羞答答地坐在他的腳邊——
直到他,醒來,發現這近旁的花——
為何——偷偷摸摸——你來到這兒?
因為,先生,愛情多甜蜜!
我們是花兒——你是太陽!
白天就要結束了,請將我們原諒,
我們偷偷地靠近你,——
隻為留戀西去的夕陽——
平靜——飛揚——紫晶般的光芒——
還有讓人期待的晚上!
詩中的雛菊如希臘神話中的太陽花。陶潔在《古羅馬神話》中談到,相傳太陽花是一名水澤仙子,因暗戀太陽神九天九夜不吃不喝,癡癡地從日出望到日落,以露珠為伴,最終站立成地平線上一道撼人的風景——多情女子空悲歎!她雖苦猶甜,無怨無悔,始終對著太陽神揚著笑臉。雛菊隻能在夜幕降臨之時,悄悄地坐在太陽的腳邊。當黑夜消逝,太陽即將升起時,發現了這朵嬌柔的花兒。詩人用“紫色”(purple)表達了太陽的權威。而雛菊“當日光隱退——我們悄悄地靠近你”!夕陽柔和的光芒,才使得雛菊敢於靠近,“我們悄悄地靠近你!/迷戀西邊落日——”落日象征的夜幕低垂,和死亡的意象層層疊疊地交織在一起,詩人借雛菊之口,表達了對於死亡的向往。而這種靠近太陽,即使靠近死亡這一隱晦的含義,在《一朵雛菊這樣消逝》(So has a Daisy vanished)一詩中得到了彰顯:
就這樣一朵雛菊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