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在宗教和超驗主義的影響下(1 / 2)

對於狄金森來說,宗教上的主要問題是人死以後靈魂是否繼續存在。《聖經》中的上帝對她來說時而是真實的,時而是神秘的,時而又是空幻的。她既不相信也不反對上帝所許諾的那種死後的生活,而這種疑惑使她逐漸接近先驗論的自然主義,或者使她預感到消亡的恐怖。她也讚成愛默生那種不完全同於清教主義的主張,即靈魂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不朽的源泉。

總之,狄金森對於上帝的態度是矛盾的。究其成因,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麵。一方麵狄金森受到加爾文思想的影響。在狄金森的青年時代,有兩個人對她的生活產生過較大影響,一個是阿默斯特學校的校長納德·漢弗萊,另一個是在她的父親律師事務所任職的青年律師本傑明·牛頓。尤其是牛頓經常指導她應該讀些什麼書和怎樣讀書,啟發她認識和諧和完整的自然界蘊含的美。牛頓還經常為她宣講加爾文派的宗教思想,使她接受了加爾文派的內視思想以及關於天性美和世界冷酷的觀念。19世紀30年代正值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 餘潮未退之際。“大覺醒”運動是18世紀由喬納森·愛德華茲領導的加爾文教複興運動。它教導信徒全心全意仰仗上帝,尋求對上帝精神的內心感悟。

另一方麵狄金森也受到了超驗主義思想的影響。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一詞來源於拉丁動詞“transcendere”,意為“超越界限”。超驗主義主要的思想來源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新柏拉圖主義、德國理想主義哲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美國超驗主義(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是美國的一個重要思潮,它興起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新英格蘭地區,最開始表現為宗教、哲學思想中的改革,後擴展到文學創作領域。

超驗主義被定義為人通過知覺獲取知識的能力。強調知覺的力量,相信人們可以通過感官認知外部世界,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精神的象征,精神高於物質,且無處不在。超驗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

狄金森對宗教正統的懷疑,直接表現出她所受的愛默生的影響。《論自然》、《論美國學者》和《神學院致辭》體現了愛默生的早期思想。在這些著作裏,愛默生聲言,人和世界之間存在著完美和諧,這在自然和人類經驗的各個方麵已得到驗證;他認為隻有無視正統、傳統和曆史,才有利於自身直覺的探索。 超驗主義依賴自己的直覺,認為自然萬物,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世上存在著超靈,而人類靈魂與超靈是一體的。超驗主義認為人人具有神性,是至善的,純潔無暇的。超驗論強調個人的重要性,認為個人才是社會中最重要的因素,社會的革新隻能通過個人的修養和完善才能實現。因此人的首要責任就是自我完善,但是宗教和政黨最終敗壞了個人的純度。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人最好的狀態是自給自足和獨立,這使得超驗主義者蔑視外部的權威與傳統,依賴自己的直接經驗。愛默生有句名言——“相信你自己”,這句話成為超驗主義者的座右銘。愛默生的觀點為抒發個性、主張自由的浪漫主義文學奠定了思想基礎。

狄金森在1847至1848年左右接觸到解超驗主義。這一思潮體現於熱愛自然、尊崇個性。超驗主義思想的核心,即“聖靈”、“個人”、“象征”。它們在狄金森的詩歌中都得到了多方麵的體現。

最早看出狄金森這一藝術特色的是著名新批評派評論家和詩人艾倫·塔特(Allen Tate)。他在論文《新英格蘭文化和艾米莉·狄金森》裏指出,狄金森“把思想和感覺混淆了起來”,從而使狄金森成了新批評派的詩歌批評中的範例。其深遠意義在於塔特拋棄了緊密聯係作者生平的傳統批評方法,把狄金森詩歌置於美國新教文化的語境裏給予新的考察。

具體而言,以愛默生為代表的超驗主義對於狄金森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首先表現在狄金森對大自然的熱愛。超驗主義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認為自然界是超靈或上帝的象征。在他們看來,自然界不隻是物質而已。它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靈的外衣。因此,它對人的思想具有一種健康的滋補作用。超驗主義主張回歸自然,接受它的影響,以在精神上成為完人。這種觀點的自然內涵是,自然界萬物具象征意義,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體現。

其實,狄金森對於上帝的態度也受到了超驗主義的影響。以愛默生為首的超驗主義者為了摒棄加爾文教派“以神為中心”的思想,吸取康德先驗論和歐洲浪漫派理論家的思想材料,提出人憑直覺認識真理,因而在一定範圍內人就是上帝。這一派思想的出發點是人文主義,即強調人的價值,反對權威,崇尚直覺,主張個性解放,打破神學和外國教條的束縛,對美國作家產生了不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