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畢曉普,1911年2月在馬薩諸塞州的伍斯特出生。一歲之前,她的父親去世,母親神經崩潰,並在畢曉普5歲的時候被送到精神病院。從此以後,畢曉普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母親。從3歲到6歲,畢曉普與她的外祖父母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度過,其後由父係親戚接到了伍斯特和波士頓。她在波士頓附近的核桃山學校讀了幾年高中,在瓦薩大學(Vassar)就讀四年。經由瓦薩大學的圖書館員介紹,畢曉普在紐約見到了年長其二十二歲的瑪麗安·穆爾,她們一直保持著親密的友誼。
畢曉普自幼就有著深刻的遷徙與漫遊的經驗,而她的一生也處於不停的遷移之中。她的個人生活極其隱秘,富於傳奇性。她曾有過5位關係密切的同性伴侶。她旅遊、酗酒,為同性戀情中的衝突、矛盾所苦;她寫作的速度因而很慢,一生所寫的詩加起來也不過一百多首。但她這些詩歌為她贏得了多項榮譽,且日益受到後繼者的重視。由於現實中的畢曉普對自己的私生活總是守口如瓶,傳記作家們往往對她望而卻步。
畢曉普早期作品受到了喬治·赫伯特·霍普金斯和穆爾的影響。在穆爾的鼓勵下,畢曉普放棄了想要從事的醫學事業,轉向詩歌創作。1935年穆爾在一本名為Trial Balances詩歌選集裏,發表了畢曉普的幾首詩。1925年到1937年這三年間畢曉普斷斷續續地在歐洲生活。1938年,詩人與露易絲·克恩(Louise Crane)一起在佛羅裏達州的基韋斯特島購置了一棟房子。接下來,畢曉普在紐約居住了一年,寫出了一批以《地圖》和《人蛾》為代表的成熟詩歌。
畢曉普的第一本詩集《北方和南方》,在遭受到幾個紐約出版商的拒絕後,於1946年出版。《北方和南方》的出版使伊麗莎白·畢曉普一舉成名,接著畢曉普榮膺美國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次年她結識了羅伯特·洛厄爾,並與其成為終生的朋友。
畢曉普的一生很多時候都在旅行,遊離於美國的文化生活之外。1951年,畢曉普在南美洲之旅中病倒,其後畢曉普與洛塔·馬塞多·蘇亞雷斯在裏約熱內盧附近定居,並在巴西共同生活了18年。她的詩歌《一個寒冷的春天》於1955年出版。1965年,畢曉普獲普利策獎,出版詩集《旅行的問題》;1969年出版的《詩歌全集》牢固地奠定了她作為傑出詩人的地位,曾獲古根海姆獎,1970年,獲全美圖書獎。1976年,詩集《地理學Ⅲ》在英國出版。
畢曉普最後返回馬薩諸塞州,住在波士頓,任教於哈佛大學。1979年畢曉普突然去世,享年68歲。畢曉普立足於美國詩歌的傳統,更清晰地表達了一種個人化的修辭立場,是美國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女詩人之一。
雖然伊麗莎白·畢曉普是她那一代最稱讚的詩人之一,但在當時,她並非是最流行和引起最多關注的。艾倫·金斯伯格的《嚎叫》(Howl,1956)和西爾維婭·普拉斯的《愛麗爾》(Ariel,1965)都比她的任何詩集暢銷。雖然她的四個詩集都獲得了各種獎項,這些讚譽並未使得畢曉普的詩歌成為那時的學術研究的主流。直到畢曉普她去世也隻有一本由安妮·史蒂文森所著的關於畢曉普的詩歌評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