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是什麼》(What are years)表達了穆爾的生活態度。在詩歌的第一段,詩人就提出了問題:“何謂我們的清白?/何謂我們的罪?每個人/都必須麵對,沒有誰可以幸免。而勇氣/來自何處:這沒有答案的問題,/這堅定的懷疑,/無聲的呼喊,聾子似的傾聽——”“清白”和“罪”究竟是什麼,是人們無法回答的問題,人們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想從別人那裏得到答案,卻是徒勞的,仿佛是聾子想聽到答案,卻最終一無所獲。人怎樣才能真正的快樂?在第二個詩節,穆爾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不幸,乃至死亡,/激勵了他人,/而失敗,/將激勵靈魂自身強大起來?他/深刻地了解,並快樂,/接受必死性,/即使被束縛著,/仍努力提升自己,就像/峽穀中的海,渴求自由,/卻無法得逞,/當它屈服時,/才發現了自己的延續性。”死亡和失敗並不可怕,它激勵著靈魂,幫助人們了解正是因為人是必死的,所以才會明白受到限製和束縛,靈魂才能最大地延展。穆爾將人的靈魂比作峽穀中努力延伸的大海。這個比喻貼切而精巧,必須深刻了解大海的特點,雖然大海寬廣,但是也並非不受限製。同樣,靈魂正是因為有了死亡的限製,才會在有限的人世間努力地提升自己:
在詩歌的第三節,穆爾描寫了認識到人生短暫道理的人們:“積極地行動。如同鳥,/歌唱著,堅定地向上,/越飛越高。雖然他是俘虜,/他有力的歌聲/表明,滿足微不足道,/快樂才是純粹之事。/這是必死的命運,/這是永恒。”
從疑惑,到思考,最後付諸行動,在《何為歲月》一詩中,穆爾分析了時間的藩籬是使得人思考,最後努力生活的根源,也對“何為歲月”進行了深刻的解釋。
在這首詩倡導人們認識和接受生活中的含糊、製約和不可知因素,帶著生活的鎖鏈繼續快樂地生活。這是與沾沾自喜和自以為是相對立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隻有“接受必死性,/即使被束縛著,/仍努力提升自己,就像/峽穀中的海,渴求自由,/卻無法得逞,/當它屈服時,/才發現了自己的延續性”,以這種方式生活的人才能激勵靈魂自身強大起來,他“深刻地了解,並快樂”。這首詩表達了穆爾對於生活的看法,“如同鳥,/歌唱著,堅定地向上”。
在《沉默》中,穆爾也表現了自己的生活態度,不妨將全文摘錄如下:
我的父親常說,
“上等人從不做長久地拜訪,
不需被人帶去欣賞朗費羅的墳墓
或哈佛大學的玻璃花。
要像貓那樣依靠自己——
將獵物帶到隱蔽之地,
老鼠的尾巴在空中垂下好像嘴裏掉出的鞋帶——
有時他們享受孤獨,
能為那些令他們愉悅的話,
放棄說話的權利。
最深的情感總是表現為沉默;
不是安靜,而是抑製著。
他也不無誠意地說,“將我的房子當作你的客棧。”
客棧不是居所。
《沉默》不僅表達了穆爾的生活態度,也展現了穆爾用“引用”控製詩歌的精湛技巧。這首詩的形式即體現了其在內容中所倡導的克製。父親在詩中倡導:“最深的情感總是在沉默中顯現;不是安靜,而是抑製著。”這種克製表現在兩個層麵上。第一個層麵即說話者對於自己要說的方式需要克製。第二個層麵則是在寫詩時要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