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克斯頓仿佛一個旅人,她一直朝著旅途終點不斷前進,甚至有幾次就要到達,然而卻擦肩而過,當發現終點是如此遙遠與難以企及時,她選擇了自殺。而這個終點則是死亡。無法解釋,為什麼那麼多自白派詩人都有著強烈的死的衝動,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死亡豐滿了自白派詩人的作品。自白體詩歌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詩人之死”。
《蚯蚓》這首詩表現出塞克斯頓對死亡的困惑。“但我想知道的是,當好奇的小男孩/將你挖出,切成兩半,為什麼/你的每一半都活著,仍能完整地爬行。”塞克斯頓對死亡充滿了懷疑,她不知道死亡是否真的存在,如果是,為什麼切成兩半的蚯蚓仍然可以爬行?
塞克斯頓的作品裏最精巧的死亡意象當屬《星夜》。創作這首詩的靈感來自梵高的油畫《星空》。與梵高的油畫一樣,《星夜》是個可被多層解讀的藝術品:
那並阻擋不了我——我是否該說出這個詞——對宗教的迫切需要,於是我便在夜晚出去畫星星。
——梵高致弟弟書中語
這個城鎮並不存在
僅有一棵黑發老樹偷偷伸腰
它像一個溺水的女人溜進炎熱的天空。
寂靜的小鎮隻有夜的黑鍋煮沸了十一顆星。
哦,閃光的星夜!
我願這樣死去。
星星在移動,它們都是活的生命。
甚至月亮也在它橙色的鐵圈中膨脹
猶如上帝,從他的眼中推開孩子們。
隱形的古蟒吞盡了眾星,
啊,星光燦爛的夜!
我真想這樣死去:
撞入夜那匆促的野獸,
讓這條巨龍吸盡我的生命
沒有旗幟
沒有腹腔
沒有呼聲。
塞克斯頓在詩歌中注入了生命、死亡、火焰、顏色和力量。在《星夜》中,“我”將夜晚比喻成一條巨龍,希望能夠被卷進巨大的漩渦,在燦爛的夜中不留痕跡地消逝。
梵高畫於1889年的畫作《星空》描繪一個漆黑的夜晚,11顆星星在天空中熠熠發光。
這幅畫作是梵高在聖雷米精神病院治療時畫的,現存於紐約現代藝術館。這幅《星空》展現了梵高靈魂深處對於宇宙的敬畏感。星雲與棱線宛如一條巨龍不停地蠕動著,暗綠褐色的柏樹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處向上旋冒。似乎一切都在回旋,轉動,煩悶,動搖,在夜空中放射絢麗的色彩。這幅畫一方麵表達高亢壓抑的感情,另一方麵畫麵構圖又經過精確的計算,畫中以樹木襯托天空,以獲得構圖上微妙的平衡。梵高的《星空》雖然被視為瘋狂的神作,但是絕不是僅僅靠激情就可以創作出來的。這幅畫的藍色和黃色是互補色的色調,因此傳達了許多對立,如黑暗和亮度,冷靜和狂熱,冬季和火焰等。
“我”強調這首詩中的死亡主題。在第一節中,她寫道:“這個城鎮並不存在,”塞克斯頓塑造了一個奇特的死亡意象,將“黑發老樹”和“溺水的女人”聯係起來。小鎮已經不存在於塵世之中,它像梵高的《星空》一樣,是“夜的黑鍋沸了十一顆星”。“我”否認小鎮,因為小鎮是生命的象征,亦代表著社會。“我”對於社會是疏離或逃避的狀態。
然而,“我”賦予了樹許多人格特征,它長著“黑發”,“它像一個溺水的女人溜進炎熱的天空”。“溜進”(slip)意味著無意的某種舉動。有趣的是,溺水這個動作原本是下滑的,但在詩歌中卻成為一個上升到天空的動作,在星空中溺水。這隱含著塞克斯頓對於死亡的真實想法:死是讓人稱道的,是光榮的,是和星空一樣浩瀚永恒的。
“我”的視線迅速從城鎮切換到了天空:“寂靜的小鎮隻有夜的黑鍋煮沸了十一顆星。/哦,閃光的星夜!/我願這樣死去。”在描述到沸騰的星空時,死的念頭如藤蔓一般爬出,所以“我”並不想死在寂靜的小鎮,而是想死在輝煌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