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製度上,堅持共產黨和人民政權的領導。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能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促進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但如抵製不力,也會帶來腐朽的東西,帶來不公和腐敗。因此,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通過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活動,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和克服發展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各種消極現象,保證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產權關係明確,政企職責分開,資產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這是實現社會主義公有製、促使公有經濟與市場經濟對接的基本條件。而進行股份製企業改造則是創造這一條件的較好形式之一。理順產權關係,明確利益主體,能夠使企業成為獨立的法人和市場的主體,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並形成良好的企業行為和競爭動機,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職工對資產及其效益的關切度,提高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和生產經營積極性。
——切生產要素商品化。即一切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力、消費資料、生產資料、科學技術等,都要進入市場,通過市場供求和市場競爭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
一以市場機製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形式。不同的利益主體根據市場信息確立自己的競爭方式,作出自己的經營決策。
一經濟運行和經濟關係規範化、法律化。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國際慣例,建立一整套規範經濟運行和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法律體係、監督製度,如公司法、預算法、銀行法、財產法、會計法、審計法、成本法等,相應強化稅務、審計、海關、商檢、工商管理等執法機構以及經濟監督、經濟司法隊伍建設。
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就、問題與出路探討
我國的經濟改革,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至今已經走過了整整10年。在此之際,本文想從商品經濟新體製的要求出發,對10年改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需要反思的主要問題以及未來深化改革的根本出路,談些探討性的認識。
成就:把商品經濟引入中國社會主義
對於10年經濟改革的偉大成就,究竟應作出何種曆史性的總結和評價?我認為,從社會主義發展商品經濟這一根本任務和建立商品經濟新體製改革目標的認識方法出發,其成就可高度概括為一句話,即:把商品經濟引入了我國社會主義。
把商品經濟引入我國社會主義,使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融為一體,這是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範。社會主義為商品經濟打開湧進的“大門”,使人們達到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相統一的認識,是曆經了相當長的時間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的。
在400多年來的社會主義史上,各個時期一些有代表性的社會主義者,不管是古典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康帕內拉、摩萊裏、歐文等,還是偉大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乃至毛澤東,他們的社會主義(不管是理論的還是實踐的)都是排斥或從根本上排斥商品經濟的。雖然在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那裏,商品經濟在社會主義是從無到有,但終究被限製在一定的階段上和一定的範圍內。由此使得商品經濟在理論上很不徹底,在實踐中難能實施甚至橫遭批判,直接給人民帶來了痛苦。在蘇聯,他們曾經主張廢除商品貨幣,比如,列寧在1908年指出:“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商品經濟。……隻要仍然有交換,那談什麼社會主義是可笑的。”其結果導致了國民經濟的巨大損失,造成工人罷工、農民暴動,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陷入了混亂。在我國,很長時期特別是在10年“文化大革命”中,我們把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等同起來,錯誤地認為,商品經濟每日每時都會產生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隻能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加以限製”。因此,將我國的國民經濟推到了崩潰邊緣。這一血的教訓,全國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戰略重點的轉移。從此,中國開始複蘇,中國人民開始覺醒。在沉痛的反思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商品經濟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1984年10月黨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公開宣布,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對馬克思主義的突破性的認識,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實現了重大轉折後引入商品經濟的根本標誌。它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找到了具體的正確道路,為指導我國全麵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啟迪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