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說中國沒有真正的企業,也沒有真正的企業家,這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因為中國的企業是國家直接幹預,國有國營、統包統管、高度集中、政企職責不分,企業實際上成了行政機構的附屬物。由於政府直接插手經濟,使企業變成了“政府企業”,市場變成了“政府市場”,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也都變成了“政府經濟”。政企不分、條塊分割、地區封鎖、部門所有,企業不能成為獨立的商品經濟實體。企業不能自立,市場難以形成,市場體係就更加難以建立了。而沒有完整的市場體係,經濟運行也就無規律可言,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就難以保證。就目前而言,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市場疲軟、經濟滑坡、企業不活、虧損嚴重、產品質量差、經濟效益低、應變能力弱,等等,可以說這也是與政企職責不分的體製有直接的關係的。不可否認,如果舊體製不變更,其代價就是企業永遠找不到出路。因此,根據以往反複的經驗和教訓,實行政企實質性的分開是不應該有什麼猶豫的了。
實行政企分開,根本的問題是要轉變政府機構的管理職能,即變國家對企業的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取消“政府大老板”,讓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自然進入正常運行的軌道。實行政企分開以後,各級政府除了一些必要的經濟部門外,那些所謂的“婆婆”就將成為多餘的而自行消失;政府間接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製訂宏觀上的計劃、方針、方案和政策,協調地區、部門、企業之間的關係,彙集和傳播經濟信息,製訂並監督執行經濟法規,指導企業之間的優化組合和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管理好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搞好社會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設,等等。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不單是對企業有利,同時對政府機構集中精力管好該管的事,防止腐敗,製止“三亂”,消除機構重疊、人浮於事、職責不明、拖拉扯皮,效率低下,也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企業主體
所謂實行企業主體,就是通過企業改革,使企業成為產權的主體和投資的主體。這裏著重談談實行企業產權主體的問題。
除一些關係到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骨幹企業外,變現有的國家產權主體為企業產權主體,其目的就是要還企業的本來麵目,搭成最能連接公有製與商品經濟發展的“橋梁”。大家知道,改革企業的產權製度,是企業改革乃至整個經濟改革中最關鍵而又最陣痛的改革。然而,產權改革並非人們的主觀願望,而是商品經濟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如果回避這一具有決定意義的改革,又怎麼能夠實現企業改革的根本目標?又怎麼能夠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體製?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目前的改革為什麼不能深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改革未能從產權人手。筆者認為,隻要中國的改革不是以產權改革為主線,整個經濟模式的運行終究會在過去的老路上徘徊,什麼讓企業成為經濟實體和經濟法人,什麼自負盈虧、自主經營,克服企業的短期行為和平均主義,建立市場體係,給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等等,都將成為一句空話;什麼股份製、企業兼並、產權轉讓、企業破產等,其實,那都是假的。隻有實行產權製度改革,才能抓住企業改革和整個經濟改革的“綱”,牽住改革的“牛鼻子”,一切問題才能迎刃而解、一通百通。
進行產權改革,實行企業主體,有人擔心會出現國家失控、經濟混亂,甚至會滑向資本主義,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第一,企業成為產權主體,它的經營行為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和國民經濟的總體要求,必須服從國家的宏觀控製和必要的計劃管理,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各項政策,必須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必須根據市場和價值規律的要求,來安排自己的生產計劃、生產規模以及商品銷售,必須保證產品質量,實實在在地參與社會競爭。因此,企業成為產權主體,不僅不會“無法無天”、搞“無政府主義”,給經濟生活造成混亂,相反,它能促使經濟運行的科學化、正常化,使經濟生活條理化、規範化。第二,進行產權改革是以堅持社會主義公有製性質為前提的。企業成為產權主體,它所改變的是公有製的形式,其用意是要使公有產權具體化、明朗化,使公有製賦予新的實實在在的內容,讓公有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實行企業主體是為了更好地堅持、貫徹、實現和發展當代公有製,並不是要取消公有製,搞資本主義私有製。
要使企業成為產權的主體,當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它除了要求人們的觀念要更新外,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簡單地講,要進行資產評估、資金分賬,把企業的全部資金劃分為國家資金和企業資金,即讓一部分產權暫時歸國家,讓另一部分產權明確歸企業。這樣,在同一企業中就出現了二元產權主體。然後,作為投資主體的企業,它將不斷擴大自己的自有資金,並在國家轉賣和下放產權的積極配合下,逐步使二元產權主體過渡到新的單一產權主體,即企業產權主體。在實行企業主體以後,國家將會根本改革財稅製度,調高稅率,改善稅法,強化稅收管理,把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稅務關係紮紮實實地處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