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矽穀與築波成敗的體製分析(8)(3 / 3)

必須從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加強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作用,下決心緩解城鄉區域就業矛盾,改善就業狀況。

一是進一步改革就業體製,建立統一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地區就業全麵增長。通過深化改革,打破勞動力市場地區、城鄉、行業、所有製、部門以及政策分割和壟斷的狀況,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全國統一的就業體製和勞動力市場,發揮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形成市場就業與政策就業相結合的就業機製,尊重勞動,鼓勵勞動力廣泛競爭,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構建地區、城鄉經濟與就業協調全麵共同增長的新格局。

二是通過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政策,加強對“三農”、西部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支持和保護,鼓勵其勞動力就地消化。充分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稅收、信貸、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要向“三農”和欠發達地區傾斜。重點是要加大對其水利、電力、交通、教育、文化、醫療、服務、社保、健康等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的資金投入,調整產業結構,改善他們生產和生活條件,拓寬各個領域容納勞動力並且能夠實現充分就業的空間。同時,要嚴格禁止占用農民耕地的行為,盡量避免或減少失地失業農民,依法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三是以體製創新為動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農村、西部和老工業基地經濟與就業自身協調增長的活力。農村、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實行體製和機製創新,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大力發展個體、私營、外商以及混合所有製經濟,發展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發展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培育和增強自我“造血”功能。老工業基地技術裝備陳舊,增長方式落後,下崗失業人員較多,必須積極轉變增長方式,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振興經濟,妥善解決下崗職工的就業和生活保障問題。

四是繼續加快城鎮化建設和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流動和從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是普遍規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鎮就業人員迅速增加,農民進城就業加快攀升。2003年,農村流入城市和發達地區就業的勞動力為9800多萬人,並且將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城鎮就業人員比重也將由現在的34.4%上升到2020年的50%左右。要想承受起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一方麵,要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協調快速發展,不斷增強城市實力和擴大就業的能力;另一方麵,鼓勵東部、沿海地區和有條件的地方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在率先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引導和帶動全國的就業增長。

(五)著手開展建設與新形勢就業特點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係的探索工作

根據就業形式和就業特點建設社會保障體係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所有製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不斷完善,我國的就業模式、就業構成和就業特點都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那種基本由單一公有製部門就業的格局已經不複存在。既然就業不僅僅是國有單位的就業,社保自然應該是全社會各種所有製經濟的社保。

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式靈活多樣。從城鎮就業情況看,有正規就業和非正規就業,有市場競爭就業和政策引導就業,有全日製就業和非全日製就業。非正規和非全日製就業包括臨時性、季節性:鍾點工、彈性製等靈活就業方式,占相當大的比重。在這些就業中,有的社保較差,特別是農民進城就業的社保在不少地區並未引起足夠重視。在農村,農民的社保就更不要說了。必須著手調整社保的工作思路。不管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還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應該把建立社會保障體係的範圍放開到廣大農村、各類企業、所有人群。

統籌城鄉發展就要統籌城鄉就業,統籌城鄉就業就要統籌城鄉社保。

建立農村社保任務繁重,難度較大,但又不可回避。國家要根據農村特點和現實情況,采取積極的救助措施,形成有效的救助機製和提供必要的救濟基金,建立穩定的農村養老和最低生活保障製度。農村的醫療設施和醫療保險問題突出,農民的疾病問題和健康隱患令人擔憂。國家必須投入重金,根本改變農村的醫療狀況,改善農民的醫療保險。

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係是個大課題。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的要求,我們有責任像在城鎮開展社保工作一樣推進農村社保工作。要把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係列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國務院可責成有關部門認真研究,積極試點,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色和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社保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