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道德倫理(6)(3 / 3)

文化生活

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從事的各種文體娛樂活動。文化生活既有傳統的曆史繼承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是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發展而發展,在階級社會裏,有些文化生活具有階級性。社會主義文化生活,是在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曆史上優秀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在中國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建立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的必備條件。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人民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對文化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突出群眾性、科學性和民族傳統繼承性,根據人民群眾生產和生活實際,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體娛樂活動,寓教於文、寓教於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社會需要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對一些客觀事物存在需求的表現。人們的社會需要包括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的不同需求,具體表現為直接或間接需要。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社會需要及構成,受一定社會勞動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製約,同時還有社會製度、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及民族習俗等方麵的影響。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人類的社會需求及構成,隻能是用野果、獸皮等物品來維係生命。而現代社會,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社會需求及構成更加科學完善。特別是建立社會主義製度,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各種物質和精神的社會需要,都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反映了全體勞動者物質和精神的根本需要。這與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決定一切,勞動者的需要服從其資本需要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而,社會主義的社會需要更為科學和完善。

傳統習俗

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並沿襲下來的一種具有特點的、穩定的習慣行為傾向。它是社會主義道德評價的重要方式之一。傳統的社會風俗和習慣,是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形成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起決定作用。同時,它往往又同社會心理、民族感情和階級意識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穩定的習慣勢力,源遠流長,並作為道德規範的補充,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總是利用它來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服務。特別是隨著社會向前發展,傳統習俗中的積極方麵適應了新風俗、新習慣的要求,成為無產階級新道德規範的補充。而舊的傳統習慣,則被資產階級用作反對無產階級的武器,阻礙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要用馬克思主義關於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和分析傳統習慣,建立和發展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情感約製

主要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他人和事物的感情作用的正確、合理控製。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等心理現象,感情既是豐富的,同時又受社會條件和個人心理素質的影響,如社會經濟活動、社會人際關係和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等。如果不正確認識和對待周圍各種社會環境,排除個人心理幹擾,一味放縱自己的情感,這既不是道德情感成熟的表現,也對自己的成長有害,對他人和社會不會起到好的作用。所以說,情感的約製,一方麵要發揮社會對情感的約製作用,引導人們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強化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推動良好的社會風尚全麵發展;另一方麵加強個人情感鍛煉。特別是道德情感的修養,提高明辨是非和情緒控製的能力,把握感情作用的質和度,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