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道德倫理(6)(2 / 3)

生活

人類為了生存、求得自身的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勞動是生活的基礎。人們生活離不開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隻有物質和精神的協調發展,才能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前進。但是,現實生活中的製約因素很多,大到政治、意識、社會製度的性質、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小到家庭、個人生活閱曆、個體素質、周圍的傳統習俗和經濟收入等。同時,每個人在生活中還會有各種困難,遇到意想不到的生活挫折。生活對每個人既是鍛煉,又是嚴峻的考驗。所以,人們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把個人的生活目標與推動全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聯係在一起,合理安排家庭經濟生活,戰勝困難與挫折,開展創造性的勞動,為社會多做貢獻,從而使生活豐富多彩、更富有意義。

生活方式

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形式的總和。生活方式是曆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範疇。從廣義上講,生活方式是指由人們生產和使用物質與精神生活資料的目的所決定的生活內容、生活結構和生活態度。如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狹義上是指生活實踐中,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的具體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由物質生產方式發展水平所決定和製約的,是物質與精神、自然與社會等條件作用和影響的結果。也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經濟、政治精神等生活,都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物質生產資料公有製基礎上。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社會生產方式不斷發展,這就要求清除舊的、落後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發展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經濟生活

人們為了生存,求得自身發展而進行的各種經濟活動。人類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勞動,不同社會的集團或成員間的分配形式,勞動及產品的交換過程,各種物質資料的消費,從整體上互相聯係和製約,構成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同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具體經濟活動,也是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生活中,經濟生活占主導地位,是物質基礎。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公有製為基礎的、以“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為原則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諸環節協調發展,促進了經濟生產,使經濟生活充滿了活力和生機。

政治生活

主要指階級、政黨和社會成員,在國家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動中所持的基本態度及行為活動。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階級社會裏,政治生活是階級根本利益的具體體現。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過程中,國家政治生活始終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準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民主集中製,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的政治生活健康向前發展。在政治生活的實踐中,要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的政治觀點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自覺抵製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真正築起反腐蝕、反演變、反滲透的牢固思想鋼鐵長城。

精神生活

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從事的精神生產和精神享受的各項活動。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物質生活影響、製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是物質生活的不斷升華。人類精神活動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並逐步充實新的內容。社會主義物質生活的不斷發展,與之相適應的人們精神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建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社會精神生活,體現了時代的特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首先要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加強社會主義道德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用無產階級世界觀和人生觀,指導精神生活,培育和造就一大批社會主義“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