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經濟管理體製及分配製度(1)(1 / 3)

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是對社會主義改革性質的理論概括。《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們改革經濟體製,是在堅持社會主義製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係列相互聯係的環節和方麵。這種改革,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的存在,是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理論根據;我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具體製度和方麵存在的種種弊端,以及不成熟、不完善、不健全的種種表現,是社會主義製度在改革中進行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現實基礎,社會主義製度是能夠進行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製度。這是因為它與曆史上其他的社會製度不同,它以公有製為主體,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它的完善和發展不是為了某個剝削階級的利益,而是為了全社會共同富裕,能夠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更重要的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有共產黨的領導,有人民民主專政為柱石,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所以,社會主義製度完全可以經過自身的改革達到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生產關係

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製基礎上勞動者之間在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生產關係。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製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基礎,在社會主義社會裏,土地、森林、河流、礦山和工廠等重要生產資料不再屬於地主、資本家所有而歸勞動人民共同所有。公有製的建立,使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在全社會或集體的範圍內直接結合,共同參加生產過程的管理,並在生產中建立起新型的互助合作關係;勞動者已不再是商品而是社會生活的主人;它使社會產品不再被地主、資本家無償占有而歸勞動者共同所有,並根據按勞分配原則分配個人消費品;它還從根本上消滅了人對人的剝削,消滅了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同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先進的生產關係,它為社會生產力發展開辟了十分廣闊的道路,較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但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仍然存在著矛盾,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仍會出現局部性的不適合於生產力發展的情況,然而這種不適合能夠通過社會主義製度本身的調整得到解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有一個完善發展過程,並最終發展為共產主義生產關係。

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指社會主義社會的一種質的規定性。它不僅關係到怎樣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而且關係到遵循什麼方向來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根據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和20世紀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國共產黨在十二大和以後的文獻中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具有下列特征:剝削製度的消滅,生產資料公有,按勞分配,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能夠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對社會主義實踐發展再認識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特征所作的新概括。其中包括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政治製度、思想文化和物質技術基礎,係統而又全麵。社會主義製度的這些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的實現要有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過程,而且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實現的形式和程度會有不同。它是一個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漸進的過程,堅持和發展這些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就是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就能夠使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更充分地顯示出來。

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能絕不能削弱

是指在新的曆史時期,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在堅定不移的改革開放中,不能削弱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即人民民主專政。“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麵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麵,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有兩個方麵,對敵人是用專政的辦法,不讓他們參與政治活動,強迫他們從事勞動,並在勞動中改造他們成為新人;對人民則是用民主的方法,人民當家做主,參與各項政治活動,管理國家,同時在人民內部用民主的方法進行自我教育。人民民主專政是工人階級(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專政。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擔負著保衛社會主義製度,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無產階級專政即我國采取的人民民主專政,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須加強,這是因為,現存國內外條件決定了階級鬥爭還將在我國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因此,我們不僅要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而且要對仇視和破壞社會主義製度的敵對分子實行有效的專政,以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確保人民的民主權利,保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同時,也需要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