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
社會主義經濟規律之一,它反映的是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製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上。國民經濟各部門按照協調的比例關係而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其主要內容是,根據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客觀比例,國家通過計劃(既包括指定性計劃,也包括指導性計劃)將社會勞動分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從而避免社會勞動的巨大浪費,使社會生產穩步協調地發展。這個規律的作用範圍和程度,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以及公有化程度的不斷變化而發生變化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我國尚存在多種經濟形式,這個規律的作用範圍和程度是有限度的,它必須與價值規律一同起作用。
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利益關係
毛澤東在1956年寫的《論十大關係》一文中提出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方麵利益關係,並提出了必須兼顧,不能隻顧一頭的原則。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利益關係,實質上是經濟建設與人民生活的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係,人民的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關係。國家利益是最大多數人民的最根本最長遠的利益;企業利益是在每一個企業的範圍內一部分人民的利益;個人利益則與國家和企業的利益密切相關,正確處理三者利益關係,既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要求,又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隻有同時兼顧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使國家、企業和個人利益得到合理的分配,才能更好地調動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正確處理三者利益關係,也是直接關係到我國經濟體製改革和企業內部改革成敗的重大問題。經濟改革必然打破舊的利益格局,帶來利益分配上的新分割。這種新的利益分割,首先必須充分重視和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利益關係,才能穩定大局,促進改革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過10多年改革的實踐,目前認為在我國企業中普遍實行的承包經營責任製,能夠較好地處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利益關係。
專業化協作原則
為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而實行的生產專業化和生產協作的社會組織原則。生產專業化是指按著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組織各個擁有特殊設備、特殊工藝以及具備專業化技能的勞動者部門、企業從原有部門分離出來,專門生產一定的成品或其中的零部件,或為完成專門生產組織新企業過程。生產協作是指各個專業化的企業和部門建立起相對的生產聯係,相互分工合作,完成同一產品進行協作生產,或負責同一專業生產的不同階段。有廣義生產協作和狹義的生產協作兩種類型。前者以生產通用產品為對象。後者又叫專門協作,隻生產訂貨單位專門需要的產品生產專業化和生產協作是社會化大生產不可分離的兩個部分。其中生產專業化是生產協作的基礎,它製約著生產協作的發展水平。生產協作是生產專業化必不可少的條件,起著改變和加深生產專業化的作用。生產專業化和生產協作是社會化分工的必然產物。生產專業化協作原則對社會化大生產有巨大推動作用。它能夠把技術先進性、經濟的合理性與管理科學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這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要遵循的基本方針之一。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一文中首先指出“我們要調動一切直接和間接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統一戰線基本方針的內容。新時期統一戰線的基本方針,概括起來就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為台灣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為發展國際反霸權鬥爭,維護世界和平而奮鬥。調動一切因素,要求我們:一是積極擴大統一戰線的範圍,使之不僅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而且還包括讚成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還包括那些願意同我們團結合作的國際友好人士;二是要把統一戰線成員的愛國、報國積極性調動起來。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要求我們既要不斷地采取適當方式促使消極麵的轉化,又要善於爭取一切中間勢力,分化瓦解敵對勢力,爭取他們的轉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