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方針。1989年11月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指出,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脫離國情,超越國力,急於求成,大起大落,是40年來最主要的教訓。這種指導思想上的失誤,嚴重挫傷了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給國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損失,付出巨大代價。這是經濟工作的要害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牢牢記取這個教訓,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真正做到量力而行,堅持防止盲目追求過高的發展速度,把經濟工作的中心,真正轉移到總量平衡、結構合理、效益提高的軌道上來,牢固樹立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所謂持續,是指經濟發展的漸進性。所謂穩定,主要是政治穩定、社會穩定和經濟穩定,指發展的均衡性。所謂協調,是指各方麵發展的同步性。三者之間互相聯係,互相製約。但是,總的是為了發展。鄧小平曾指出,“對於我們這樣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那麼平平靜靜、穩穩當當。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果分析不當,造成誤解,更會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對我們深刻理解和正確貫徹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國民經濟的方針非常重要。
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之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保證,科學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基本內容,它的發展必然要求並依賴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一般地講,一個國家和民族,科學文化程度越高,精神文明程度和現代化的程度也就越高。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對於建設社會主義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實現四個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意義。這是因為:①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隻有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真正懂得和深刻理解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才能掌握共產主義世界觀,也才能培養起社會主義覺悟和道德。②社會主義現代化隻能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的基礎之上,其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培養出一大批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人。社會主義事業是整個民族的事業。隻有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並得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講,也就是科學文化建設的過程。列寧指出,在一個愚昧落後、文盲充斥的國家裏,絕不可能建成共產主義。③我們要下大力氣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這是我們擺脫貧困落後,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鄧小平在全黨全國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刻,重新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並進一步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和決定的因素。當它被勞動者所掌握,“物化”為新的、更高效率的生產工具和勞動技術,開辟出越來越多的勞動對象時,就轉化為一種強大的物質力量,直接影響和推動社會的發展。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提高,越來越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美國20世紀50年代經濟增長中有40%來源於科技進步,到20世紀70年代就有80%來源於科技進步了,而且這個比例還在提高。國際經濟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科學技術和人才的競爭,中國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使黨和國家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牢固地樹立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下決心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重視教育。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並不是說科學技術直接等同於現實生產力,必須有一個轉化的過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然包括社會科學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