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製度下,把國民經濟各部門建立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生產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基礎上。它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提出我們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經濟發達的標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要建立強大的物質基礎,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出高於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現代化隻能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上,我國革命的勝利是在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十分貧困落後的舊中國取得的。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搞社會主義現代化,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努力奮鬥,目前,我國貧困落後的麵貌還沒有根本改變,人口多,底子薄,仍然是我國國情的基本特征。根據鄧小平提出的發展經濟分三步走的總體構想,到21世紀中葉如果達到確定的目標,即可基本上實現現代化。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就更有把握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
社會主義物質基礎
又稱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指以現代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具有很高勞動生產率的,廣泛使用於工業、農業和其他國民經濟部門的大機器生產。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上,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有與其生產關係相適應的物質基礎。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的物質基礎是手工工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物質基礎是機器生產。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物質基礎是擁有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的大機器生產,列寧指出,“社會主義的唯一的物質基礎,就是同時也能改造農業的大機器工業”。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由於原來經濟技術比較落後、生產力水平比較低,這不僅要進行社會改造,而且還要進行技術改造,迅速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中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是為社會主義建立更堅實的物質基礎而開展的一場偉大鬥爭。
公有製基礎上的市場經濟
由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決定》確認,是根據我國三十多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經驗,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經驗做出的結論。從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看,商品經濟產生原因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私有製。在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製取代了資本主義私有製,除了社會分工這個一般條件外,生產資料公有製存在著全民和集體所有製形式,企業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等原因,決定社會主義社會必須按等價交換原則進行生產和流通,同時,要實現生產高度社會化和現代化,也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因此,社會主義經濟必然是商品經濟。商品不是社會主義特有的經濟範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已經經曆過幾個不同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具有以下四個特點:①生產資料公有製的建立,使社會主義商品已經開始逐漸具有直接社會產品的屬性;②公有製所決定的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使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價值和使用價值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深刻變化,價值雖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本質屬性和核心,但已不是經濟活動追求的唯一目標;③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調控職能得到加強,價值規律能自覺地被利用,為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可能;④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根本利益一致性,使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現的經濟利益關係不同於私有製商品經濟。它從根本上消滅了資本家與雇傭勞動者之間的對立,因此,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