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製度
指依據國家性質所規定的教育目的、方針、政策及教育體製、設施的總和。教育製度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它的發展,一方麵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製約;另一方麵受社會經濟、政治的決定性影響。教育製度以經濟製度為基礎,為社會政治製度所決定。不同階級專政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教育製度,其根本區別在於培養什麼樣的人,為哪個階級服務。社會主義的教育製度是為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服務的,其教育方針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在教育結構上,實行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並重,分級管理;在教育內容上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在教育目的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造就合格的接班人。
三個麵向
指“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來來”的簡稱。它是鄧小平在1983年10月1日給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三個麵向闡明了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教育所麵向的任務以及要達到的目標,為我國當前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改革指明了方向,是現階段我國教育的基本方針。教育要麵向現代化,反映了教育與現代化之間的關係。這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經濟戰略目標對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教育隻有麵向現代化,按現代化的規格去培養人才,才能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教育才能發展。教育麵向世界,反映了教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當今世界是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隻有麵向世界,與世界潮流同步,認真吸取各國的精華,取長補短,借鑒創新,培養出具有世界先進科技知識和文化水平的新一代,才能盡快縮短我國同發達國家間的差距。教育麵向未來,反映了教育必須具有超前的功能。這是為社會主義發展到更高的階段以及迎接共產主義的到來對教育提出的希望,教育隻有麵向未來,為將來社會培養人才打好基礎,才能為我們過渡到高度文明與高度民主的社會創造有利條件。
兩種教育製度
指我國實行全日製學校教育和半工半讀、半農半讀學校的教育製度。它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製度改革的一種創舉。由劉少奇同誌在1958年6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最早提出,而後在全國推廣的。兩種教育製度適合我國經濟文化的特點和發展的需要,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型教育製度。它可以解決我國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與科學落後的矛盾,滿足勞動者日益增長的學科學、學文化知識的要求,培養更多的初、中級人才。
高等教育
指建立在中等教育階段以上的專門教育。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的重大任務。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為大學、專門學院和專科學校。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我國高等教育中大學和專門學院本科的修業年限為4~5年,少數(如某些醫藥院校)為6年;專科學校修業年限為2~4年;均招收高中及同等學校畢業生或具有高等學曆者入學。大學和專門學院的研究生機構,招收大學及專門學院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者,修業年限為3年,培養碩士研究生、招收碩士研究生或具有同等學力者,修業年限為3年,培養博士研究生。
中等教育
指在初等教育基礎上實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中國實施中等教育的學校是:普通中學、中等專業學校、技工(職業)學校、農業中學、業餘中學。它擔負著為高等學校輸送合格新生、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培養中等技術人才和勞動後備力量的任務。普通中學、業餘中學對學生實行全麵的普通文化知識教育,中等專業學校按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實施各種中等文化知識和技術教育。近代中等教育發端於歐洲文藝複興時期。中國近代中等教育體製的確立,開始於1902年清政府製定的《製定學堂章程》。其後各個時期學製迭有變化,中等教育所設學校一般為中學、師範和職業學校三種。改革中等教育的結構,是當前世界各國學製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改革將使中等教育結構更加多樣化、職業化,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