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教育體製(1)(1 / 3)

教育

指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教育是泛指一切陶冶人們的思想品德,增進文化知識,提高勞動技能,增強體質的社會活動。它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狹義教育則專指按一定的要求,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向受教育者特別是青少年傳授德、智、體、美、勞等各種知識的學校教育。教育是人類社會賴以繼承和發展的必要手段,也是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必要條件。教育是社會現象,是適應傳授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經驗的需要而產生,並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起來的。一定社會的教育是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係和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反映;同時又對它們的發展產生影響和作用,尤其是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它不僅為社會提供適應生產發展需要的各種勞動力,而且可以把潛在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生產力。教育在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

教育學

指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的本質和教育發展規律的科學。“教育學”這個術語來源於古希臘文,其原意是“帶領兒童的人”。古希臘把陪伴奴隸主子弟上學的奴隸稱作教仆;後來,又把對兒童進行教育的人稱為教師。從這個詞派生出來的就是關於研究兒童教育的專門學科-教育學。這個術語的基本含義,就是關於教育的科學。教育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它既是理論科學,又是應用科學,教育學同教育實踐是緊密聯係的。教育實踐是教育理論的源泉,教育理論是指導教育實踐的理論武器,是建立教育原則和方法的依據。教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範圍包括下列基本問題:①教育本質,揭示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關係問題;②教育和個性形成與發展的關係問題;③教育目的問題;④教育製度問題;⑤教育過程的規律性問題;⑥思想教育過程的規律性問題;⑦教學、教育原則和方法的體係問題;⑧教學的組織形式問題;⑨學校管理的問題。教育學的結構,一般應由教育學一般原理、教學論、思想教育論和學校管理所組成。它的各部分之間,是互相聯係、不可分割的完整統一的科學體係。

教育方針

指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曆史階段,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提出的教育工作發展的總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教育方針所概括的內容有教育的性質、教育的目的及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出培養什麼規格的人。各國有關教育方針性質的規定內容,大都側重於提出教育所要達到的預定目的,一般都以培養合乎一定社會要求的公民為目的。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6條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麵全麵發展。”這是關於培養目的的方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針。我們要全麵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改革我們的教育體製,使我們的教育真正具有中國特色,培養出足夠的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從而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把全民族的文化科學素質和精神境界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教育體製

指國家管理、組織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製度的總稱。一定的教育體製總是受製於一定的社會製度和經濟體製。但各種教育體製都有其共同的特征,一般由決策體係、信息體係、調節體係、組織體係等幾個基本部分組成。教育決策體係是指教育決策權在各主體之間的劃分體係。教育決策的主體有政府、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層次。在不同的體係中,這三層決策主體的權力大小和相互關係是不相同的。在市場經濟國家,學校有相當大的決策權,如選用教材、決定課程、人員使用、經費開支、招收學生等許多決策都由學校做出。在集中計劃經濟國家,政府決策權比較集中,教育信息體係是教育信息的傳播、反饋,處理、存儲體係。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教育信息體係:縱向信息體係和橫向信息體係。教育調節體係是實現教育決策的形式、方法和手段的總稱。世界上主要有三種教育調節體係:一種是計劃調節教育體係,即通過計劃、行政命令、行政層次來調節教育活動,實現教育決策;另一種是市場調節體係,即利用市場來調節教育的供求,實現教育決策;還有一種是介於這二者之間的計劃和市場結合的調節體係。教育組織體係是指實現教育決策的組織係統。它包括各級教育機構及相互間責任、權力的劃分和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