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發展中國家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在進口替代的戰略的基礎上實行的一種外向型工業化發展戰略(模式)。它的基本做法是: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發展本國傳統的出口商品,以打入國際市場,替代傳統的初級產品的出口。鼓勵和組織出口,增加外彙收入,換回國內所需要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促進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這種戰略模式與進口替代相比較,往往更注重對外貿易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然而,這種模式的實現一般需要一些具體條件,如某些工業部門應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所處的地理位置與世界市場相近而優越,產品有一定競爭能力,政府鼓勵產品出口等等。
負債發展模式
指發展中國家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其基本做法是:通過在國際資金市場上的借貸,來作為本國彌補財政赤字、引進和利用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的資金來源。這種模式的實行,常以一定的經濟擔保做後備,即本國的經濟力量的外彙收入水平較高,外債額國際公認應控製在占國民生產總值5%至20%的安全警戒線以內。采用這種模式的國家主要是拉美國家。
國際經濟大循環
經濟理論界的一種發展我國經濟的學術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農業與重工業之間存在一種“循環”關係。發展重工業需要資金,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業領域也需要資金,形成了競爭資金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可以利用農業剩餘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換取外彙,再用這些外彙購買設備和技術,發展重工業,從而溝通農業和重工業之間的循環關係。這樣就構成了“國際經濟大循環”。
利用外資
係指吸收外國資金為本國經濟建設服務。這裏所指的資金,在資本主義國家叫資本,一般包括貨幣、機器和設備、工業產權及其他服務(勞務)等。目前各國利用外資的方式可大致歸納為三種:①吸收國外直接投資,包括外國獨資經營、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合作開發,以及補償貿易、來料加工等。②使用國外的各種信貸,包括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的中、低息貸款,出口信貸(買方信貸、賣方信貸),民間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和股票以及租賃等。③各類無償援助,包括外國政府的、國際組織的、私人的,既有貨幣形式,也有物資、技術援助形式。這些國際上通用的利用外資的方式,我國目前均已采用。
“輸出立國”方針
指一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實行的一種開放和發展的戰略,通過利用外資,發展麵向世界市場的加工和製造業,把出口作為發展經濟的主要動力。這種方針要求無論是在產品結構還是在生產規模上,都以世界市場的需求和變化為依據。因此,輸出立國方針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①使國家的發展建立在一個較高的技術與規模水平上,因為產品必須適應國際市場的高質量要求。同時,國民經濟處在一個動態發展環境中(國際市場的變化成為調節國內經濟的動力),因而出口產業表現出極大的活力,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②進口為了發展出口,出口收入又為進口提供資金,因此,進出口之間形成一種有機的聯係,也使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出口導向基礎上。“輸出立國”方針的實現,受到國際市場穩定及開放程度的限製。
國際貿易
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商品交換的概稱。其內容很廣泛,如按貨物移動方向可分為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過境貿易;按出入國境和關境,可分為總貿易和專門貿易;按商品形式,可分為有形商品貿易和無形商品貿易;按貨物運送方式,分可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政貿易;依照貿易是否有第三者參加,可分為直接貿易、間接貿易和轉口貿易;依照清償工具的不同,可分為自由結彙貿易和易貨貿易等。發展國際貿易是促進國際分工,提高國際經濟效益的重要方式。
以進養出
一種進口和出口相結合的綜合業務,泛指在進口的基礎上,或以進口為條件擴大出口。中國外貿企業的以進養出業務主要包括:①進料加工,進口全部或主要原材料,加工成品出口;②進口零件或配件,加工裝配產品出口;③以國產原材料為主,進口輔助材料,加工成品出口;④進口飼料、肥料、種子,種畜等,養殖、種植農副土特畜產品出口;⑤用進口商品,調換國內產品出口;⑥引進技術和設備,擴大適銷商品出口;⑦撥給生產供貨部門的外彙額度,換購適銷商品出口。
技術貿易
一種有償的技術轉讓。在高度發達的商品社會,技術也成為買賣的對象,必須支付費用。技術貿易分兩大類:一類是以設備、器材和成套設備或成套工程項目為對象的買賣,即硬件交易;另一類是以技術許可證為對象的買賣,主要指專利技術、專有技術和商標等,即軟件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