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是一場偉大而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隻能由共產黨來領導。因為,中國的現代化隻能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靠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巨大優越性來實現。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也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三大提出的,已被載入十四大黨章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黨根據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的實際狀況而製定的正確路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有計劃、分步驟進行的。既要集中力量發展國家重點項目,又要兼顧各方麵的利益。隻有我們黨才善於把人民的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協調中央、地方、各部門、各種組織的活動,充分調動各方麵的積極因素,同心同德進行四化建設。同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作保證。黨能夠領導國家製定正確的政策,調整國內各種矛盾,保證社會的安定團結,並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黨提出了我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製定了正確的路線和發展戰略,並領導著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奮鬥。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
新時期整黨的基本任務
1983年10月11日,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於整黨的決定》,要求對黨進行一次全麵整頓。具體要求是: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統一思想,就是進一步實現全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糾正一切違反四項基本原則,違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的“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整頓作風,就是發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糾正各種利用職權牟取私利的行為,反對對黨和人民不負責任的官僚主義。加強紀律,就是加強民主集中製的組織原則,反對無組織無紀律的家長製、派性、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改變黨組織的軟弱渙散狀況。純潔組織,就是按照黨章規定,把堅持反對黨、危害黨的分子清理出來,清除出黨。
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四項基本原則內容之一,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科學地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指明了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方向,是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指南。它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黨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中國革命的曆史實踐證明,沒有馬列主義的革命理論,就不會有中國共產黨;沒有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就不會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更談不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在現階段,社會主義仍麵臨著艱巨複雜的任務,隻有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才能正確地認識和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克服“左”的和右的幹擾,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並在將來實現共產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過程中,提出了一係列科學理論觀點,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的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指導下,從本國的國情出發,不能照抄照搬現成的結論和別國的經驗,要走自己的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要經曆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在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前提下,允許多種分配方式的存在,在以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的前提下,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是建設社會主義相互聯係缺一不可的兩個基本點;用“一國兩製”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執政黨的黨風是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必須集中力量加強黨的建設;等等。這些論點,初步回答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任務、動力、路線政策的依據等基本問題,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