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4)(1 / 3)

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高級形式。1953年5月,李維漢在向中共中央作《資本主義工業中的公私關係問題》的調查報告中提出,公私合營是最有利於將私營企業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形式。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肯定了這個意見。1954年9月政務院第223次政務會議通過的《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對此作了詳細規定。公私合營分為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公私合營兩個階段。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開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1954年以後得到廣泛發展。在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中,合營企業為公私雙方共有,接受國家的領導,由公私雙方代表共同負責經營管理;企業的生產基本上納入國家計劃,生產的目的由追求利潤變為以滿足國計民生的需要為主;企業的利潤按“四馬分肥”的原則進行分配,資本家的剝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製,工人的工資已經部分地具有按勞分配的性質,工人開始成為企業的主人和領導力量了。這時,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在企業內部進行合作,企業已經具有半社會主義的性質。但是,在個別企業公私合營中,由於資本家還占有企業的部分生產資料,國家還不能完全按照國民經濟的需要對企業的生產進行統一調配,資本家所得利潤也隨著生產的發展而增加,妨礙著國家資金的積累,企業中的公私矛盾和勞資矛盾也未解決。全行業公私合營,是指不分大、中小企業,同時按行業實行公私合營。到1956年,全國基本上完成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後,企業的生產資料由公私共有變為完全由國家支配,國家通過清產定股,在一定時期內對資本家支付定息,企業的經營管理直接納入了國家計劃,資本家對企業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隻表現為按私股股額取得一定的股息;工人已經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資本家喪失了支配企業的權力,由國家安排一定的工作,成為普通的工作人員,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被限製在固定的股息上,不再與企業的盈利發生聯係;工人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領取工資。企業基本上成為社會主義的企業了。

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同一社會形態的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科學區別,隻在於前者是從資本主義中生長起來的新社會的第一階段,後者是這個新社會的更高的階段。”由於社會主義社會是從資本主義社會脫胎而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麵,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麵都還帶著它脫胎而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新民主主義轉變過來的,不但有資本主義的東西,並且還有相當濃厚的封建主義殘餘和小生產習慣勢力。

這些無疑是同共產主義不相容的,但一定時期裏又是不可避免的,需要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覺悟的提高,才能逐步加以消除。而物質生產的發展和思想覺悟的提高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的。這樣,共產主義社會就需要經過一個很長的低級階段,然後才能發展到它的高級階段。1956年下半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誌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現在,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嶄新的社會製度,黨的十二大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作了如下的新概括:“過去在講到社會主義特征的時候,人們往往強調剝削製度的消滅和生產資料的公有,按勞分配,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以及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

人們還強調,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結果,也是它的特征。這些無疑都是正確的,但是還不足以完全包括社會主義的特征。社會主義還必須有一個特征,就是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沒有這種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看作是社會主義建設不可缺少的條件和組成部分,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在認識上的深化和理論上的新發展。社會主義社會決不是固定不變的,需要不斷的改革和完善。黨的十三大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分為兩個階段,現在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中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指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曆的特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