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所麵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並且為此而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
社會主義社會經濟製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在七年的時間裏順利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結束了過渡時期,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中國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製,即全民所有製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製。社會主義公有製消滅了人剝削人的製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比較低,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又不平衡,因此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同時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全民所有製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主導力量,對於保證社會主義方向和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全民所有製經濟的鞏固和發展決不限製和排斥其他經濟成分和經營方式的發展。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領域的生產建設事業都適於依靠集體來興辦。除了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以外,還允許勞動者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在國家政策規定的範圍內和工商行政的統一管理下加以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一些利用外資,吸引外商舉辦的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獨資企業,也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生產資料公有製的建立,使勞動者同生產資料不再分離而是密切地相結合,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基礎。但是,在中國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在公有製占優勢的前提下,在國家政策規定的範圍內,適當允許中外合資企業中的資本家剝削,允許城鄉一些勞動者中雇工戶的利潤分配,這是活躍中國城鄉經濟的具體曆史條件的產物。這種零星的剝削現象,決不能否定剝削製度在中國已經消滅的客觀事實,如同少量個體經濟的存在決不能否定生產資料公有製已經在中國確立的事實一樣。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和正確的分配政策。
除了以按勞分配為主要方式的個人勞動所得以外,還有債權利息,股份分紅、風險補償、非勞動收入等。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以上這些收入,隻要是合法的,就應當允許。”社會主義堅持共同富裕的原則。共同富裕絕不等於,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隻有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依靠勤奮勞動先富起來,才能對大多數人產生強烈的吸引作用,並帶動越來越多的人走向富裕。在貫徹“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時,提倡和發揚共產主義勞動態度,把精神鼓勵和物質鼓勵結合起來,反對平均主義。中國建立的這種經濟製度,是最適合目前曆史階段生產力狀況並能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前進的製度,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它將繼續發展和完善。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
毛澤東在觀察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矛盾時,運用唯物辯證法這一武器,分析研究中國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客觀實際情況,同時吸取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經驗教訓,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基本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的。它能夠使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容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不可能有的速度向前發展。但是這種生產關係才建立不久,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麵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製度和法律製度,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它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相適應的。
但是舊的剝削階級思想意識的殘餘還存在,國家機關中某些官僚主義作風還存在,這些又是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矛盾的。除了基本矛盾以外,中國社會還存在著其他各種矛盾。這些矛盾,歸根結底,都是由社會的基本矛盾派生和轉化而來,並受基本矛盾的製約。矛盾的性質,除了一小部分屬於一定範圍內的階級鬥爭以外,絕大部分不具有階級對抗的性質。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些矛盾隻有通過改革,即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才能一步一步地得到解決。毛澤東不僅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而且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及其相互關係作了全麵的考察和係統的分析。他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區分為兩類,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指出兩類矛盾性質不同,解決的辦法也不同。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