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
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社會不同時期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或中心任務,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生產資料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製度全麵確立以後,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年中共八大曾經把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但不久就改變了這個提法,重新提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國內主要矛盾。“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把八大的正確論斷當作“修正主義”加以批判。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中共總結了正反兩方麵的曆史經驗,對國內的主要矛盾,重新做出科學的概括。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這一科學論斷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它既是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現,也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反映。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中國現實生活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它規定和影響著其他社會矛盾。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很低,物質產品很不豐富,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也很不發達,遠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解決這個矛盾,隻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才能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
人民
人民是相對於敵人的廣大人民群眾。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一般是指在曆史上一定時期起進步作用的階級和階層的總體。毛澤東認為,人民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是全體共產黨員和全體國家幹部服務的對象。毛澤東思想把人民看成一個曆史範疇,在不同曆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解放戰爭時期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及其總代表國民黨反動派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過渡時期的一切讚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革命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範圍。自從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在我國消滅以後,即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曆史時期,我國的全體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於人民的範圍。
敵人
敵人是與人民相敵對的社會勢力、社會集團和社會成員。毛澤東非常強調分辨真正的敵友的重要性。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就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毛澤東還強調要分清主要的敵人和次要的敵人,不要在同一時間內“四麵出擊”,在鬥爭中要運用“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的原則。在一定時期集中力量打擊最主要的敵人,而把次要的敵人放在次要的地位,以便一步一步地孤立和最後戰勝敵人。“敵人”在不同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例如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漢奸賣國賊;解放戰爭時期的美國帝國主義者、中國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社會主義時期一切敵視和破壞中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國內外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都是人民的敵人。
人民民主專政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