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了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全黨全國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在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係。
鄧小平的曆史評價
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鄧小平的一生,是光輝的戰鬥的一生。在70多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他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社會主義的創建、鞏固和發展,建立了永不磨滅的功勳。
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
鄧小平理論是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理論創新成果。這個理論是對時代潮流的積極回應,是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經驗教訓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從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曆史進程來看,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繼毛澤東思想之後的又一偉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從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看,鄧小平理論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世紀性難題所作的解答,回答了像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從對當前和今後工作的指導作用看,鄧小平理論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問題所作的係統科學的回答;從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係看,鄧小平理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的思想和理論來源,同時它也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鄧小平文選
1993年11月,《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發行。1994年後,經增補修訂的《鄧小平文選》第一、二卷出版發行。這樣,一套完整的、三卷本的《鄧小平文選》就出齊了。《鄧小平文選》第二、三卷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