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優越性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製度相比而具有的優越性。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是體現在它的生產力要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在整個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中,鄧小平十分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他指出:“現在有一些人散布所謂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的言論。一定要徹底駁倒這種言論。”雖然社會主義的發展經曆過坎坷曲折,但是,“社會主義製度並不等於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我們現在就是要探索一條比較好的建設道路。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又稱“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麵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走的就是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在實踐中有一係列的重要論述,並初步形成了科學的理論體係。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四大和十五大的政治報告中進行了全麵的論述。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將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是中國共產黨各項工作的主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涵蓋經濟、政治、文化、外交、軍事、祖國統一等許多方麵。它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經濟上實行以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形式,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通過合法途徑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通過改革開放和發展生產力,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政治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行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製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發展民主,健全法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建設廉潔高效的政府;按照“一國兩製”的方針,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文化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協調發展;全麵推行素質教育,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可靠的保證。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符合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必將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個很長的曆史過程,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黨的十六大總結了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十三年的基本經驗,主要包括:①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不斷推進理論創新;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③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④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⑤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⑥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⑦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⑧堅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⑨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⑩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