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國外交(2)(2 / 2)

中國對東歐國家基本政策

1994年7月,李鵬同誌訪問羅馬尼亞時,重申對東歐國家的基本政策:第一,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不幹涉他國的內部事務。第二,發展傳統友誼,和平友好相處。第三,加強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繁榮。第四,支持和平解決爭端,促進地區穩定。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互利合作原則

1995年7月10日,江澤民主席在匈牙利全麵闡述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發展長期的友好互利合作關係的五項原則:一、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不幹涉別國內政;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一視同仁地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三、中國同中東歐國家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四、根據平等互利原則擴大中國同它們的經貿合作,促進彼此經濟的發展,以造福於各自國家的人民;五、真誠希望中東歐地區穩定,各國人民友好和睦相處,支持和平解決相互之間的爭端,尊重和支持本地區國家加強區域性合作的願望。

和平發展合作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加快,新情況、新矛盾層出不窮。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使命。

國際社會在探索與實踐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應該站在時代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高度,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努力擴大各國利益的彙合點,尋求互利共贏。

——維護共同安全需要合作。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加並與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各類安全問題的跨國性、相關性、突發性日益增強。一國的安全與地區和全球安全緊密相聯。隻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有效地解決各國共同的安全問題。冷戰思維、單邊主義、武力至上行不通。

——實現共同發展需要合作。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不斷加深,也加劇了發展的不平衡,一部分國家麵臨被邊緣化的危險。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通過合作,才能逐步解決全球發展失衡問題,有效防範經濟和金融風險;才能幫助各國抓住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實現共同發展。

——推進不同文明和諧共存需要合作。信息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也使國與國和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各種文明隻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取長補短,加強溝通、對話與合作,才能在發展自身的同時,為人類的共同進步作出貢獻。

堅持走和平發展合作

中國長期堅持在《聯合國憲章》精神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交流;堅持反對侵略戰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人民最需要和最珍愛的就是和平與發展。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力量。我們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就是世界和平得到維護、共同發展得到推進的國際環境和曆史進程。我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在這一大的戰略前提下才有可能實現。

愛好和平、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在對外交往中,崇尚親仁善鄰,主張和而不同,追求普遍和諧。具有五千年悠久曆史的中華文化是中國外交取之不盡的智慧源泉。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譽為處理國家間關係的“黃金法則”,鐫刻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廳。中國的發展將為人類的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是一條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的道路;一條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道路;一條勇於參與和平國際競爭又堅持廣泛合作的道路。中國選擇這條道路,就是要順應時代潮流,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就是要超越傳統模式,堅持主要依靠中國自身的力量和改革創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