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多年來黨執政的主要經驗(1)(1 / 2)

對我們黨執政的曆史經驗進行科學的總結,同時強調這些主要經驗,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必須在實踐中長期堅持並繼續豐富和發展。這對於我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一節)執政能力建設及其經驗

一、強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體現了我們黨對自身曆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是黨執政以後一直高度重視的問題。建國前夕,毛澤東把執政比作“進京趕考”,提出“兩個務必”,強調“必須向一切內行的人們學經濟工作”,從作風和本領兩方麵向全黨提出黨的執政能力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緊密聯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強調加強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提出改革黨和國家領導製度,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與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聯係起來,與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聯係起來,與當代國際環境及時代發展的要求聯係起來,表明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大大深化了,更具有強烈的時代緊迫感。

二、強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體現了我們黨對世界上一些執政黨喪失政權教訓的深刻反思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紛紛失去執政地位,有的甚至完全瓦解。盡管原因十分複雜,各個黨的情況也很不相同,但究其根源,無一不是沒有正確應對國際局勢變化和解決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脫離群眾,失去民心,違反執政規律,失去執政能力所致。

一個執政黨,如果缺乏理論創新和自我革新的能力,就必然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如果缺乏科學判斷形勢和駕馭全局的能力,就必然在各種挑戰和危機麵前處於被動,無法應對市場經濟和國際環境帶來的複雜局麵,喪失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主動權;如果喪失凝聚人心、拒腐防變的能力,就必然貪汙腐敗盛行,形成既得利益集團,最終被人民群眾所拋棄。執政能力關係到執政黨的興衰成敗,這是從許多曆史和現實的事例中得出的深刻結論。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應善於在執政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我們黨執政以後,對執政黨建設包括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問題作了積極的探索,有不少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失誤的教訓。對這些經驗教訓,我們應當進行認真總結、科學分析,從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在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方麵,既要堅持我們黨長期形成的好傳統、好經驗,又要麵向現實,以改革的精神改變那些陳舊的觀念和做法。同樣是執政,我們黨過去主要是在封閉半封閉和計劃經濟的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而今天我們黨是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這就需要有新的執政理念、新的執政方式,也需要有新的執政能力。所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需要認真總結黨執政的曆史經驗,更需要不斷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執政的新鮮經驗。應從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中,從我們正在解決的問題中,獲得新的認識,增強新的能力。

三、總結執政能力建設經驗,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黨執政後,黨的地位、環境、任務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帶來了一係列新問題、新考驗,要求黨進行新的艱辛探索,黨也必然在探索中經曆一個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從有較少的經驗到有較多的經驗的過程。黨的八大初步總結了黨執政的經驗,提出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黨的中心任務是經濟建設,提出了黨如何領導國家,如何在執政條件下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和克服官僚主義,如何發揚黨內民主、健全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崇拜等問題。這些都是執政黨建設必須解決好的重大問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經過撥亂反正,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形成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通過全麵總結執政以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水平,這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黨的曆次代表大會都對黨的任務和自身建設作出過一係列重要論述,這些都是在科學總結黨執政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理論成果。

特別是黨的十六大總結了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13年的實踐,概括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十條基本經驗。這十條基本經驗,深化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對黨和國家的工作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回顧進入新時期以來所走過的道路,我們黨所以能夠從容應對國內外一係列複雜局勢,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從勝利推向新的勝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善於總結執政經驗,從而認識和把握執政規律,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