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完成黨執政的曆史任務、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的必然要求。要適應我國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重要位置,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激發社會主義活力,促進社會公平的意義,增強社會法治觀念,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是對我們執政黨的社會管理能力方麵的根本要求。
(第一節)社會基礎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大將“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麵”,使“社會更加和諧”,上升為黨的意誌和目標,顯示了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理性,更加成熟。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濟之意;諧者,相合也,有順和、協調、無抵觸、無衝突之意。和諧,可以解釋為:配合得適當和勻稱,比喻感情融洽,氣氛良好。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成為我們黨治理國家的主張,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可以使我們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和諧猶如一幅畫,好似一首歌。和諧產生美。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裏,人與自然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亂砍濫伐、盲目墾荒、濫捕濫殺破壞了生態平衡,生態的惡化製約著經濟發展,威脅著群眾健康。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是我們黨對人與自然關係重新審視後,做出的理智的抉擇。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們的天將更藍,水將更清,山將更綠,人們的生活將更美好。
其次,可以實現全民族的空前大團結,最廣泛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眾誌成城,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增添力量。和諧出凝聚力。在我國,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和社會全麵進步的根本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隻有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實現全民族的空前大團結,才能最廣泛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眾誌成城,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增添力量。和諧順應民心,合乎民意。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麵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前提和保證,也是一個重要標誌。鞏固和發展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麵,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群眾就會發自內心地擁護我們的黨,堅定地跟黨走。構建和諧社會,必將帶來政通人和、國泰民安、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好局麵。
第三,在我國社會深刻變革、黨和國家事業快速發展的曆史進程中,代表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充分發揮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要求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必須妥善處理好各方麵的利益關係,把一切積極因素充分調動和凝聚起來,構建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既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又是一門很高的領導藝術。在處理具體的利益關係上,要肯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種具體的利益關係和內部矛盾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調節。製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基本著眼點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我們既要保護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通過辛勤勞動與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人們的發展活力,鼓勵他們積極創造社會財富,更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以及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特別要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並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和改善生活條件,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溫暖。
(第二節)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性
要適應我國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重要位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黨要適應這種變化,把和諧社會的建設放到重要位置,把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我們要發揚中華民族偉大的團結精神,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團結起來,把全民族的意誌、智慧和力量集中到偉大事業中來。
一、必須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素質不斷提高。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的根本力量。因此,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是我們黨根據黨和國家的性質、工人階級的曆史地位和作用所提出的基本政治原則,是黨一貫的指導方針。關於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