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國際局勢和國際事務(1)(3 / 3)

長期以來,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下,大國主宰世界,劃定勢力範圍,在國際事務中以大欺小、恃強淩弱、仗富壓貧,大多數國家和民族處於從屬或不平等地位。發達國家利用在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控製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命脈,以不合理的國際分工,以不等價交換的貿易方式,以不公平的權利分配,從各方麵限製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這種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使得全球南北矛盾和貧富差距不但沒有隨著世界財富總量的增多而得到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為了改變這種局麵,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改變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幾年來,中國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積極參與國際範圍內的活動,通過雙邊和多邊的外交,闡述中國關於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原則立場,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大力推進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當然,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將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現存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不會自動退出曆史舞台,需要世界各國人民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奮鬥。

首先,應該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不僅有權自主地決定本國事務,而且有權平等地參與決定國際事務。在國際事務中,隻有遵循等協商、友好合作的民主精神,才能有效地擴大各國的共識,深化共同利益,應對共同挑戰,實現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其次,應該維護和尊重世界的多樣性。世界各國人民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創造了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信仰和價值觀。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多樣性意味著差異,差異需要交流,交流促進發展。各種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和借鑒,不斷豐富和發展,將使世界更加絢麗多彩,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第三,應該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曆史和現實反複證明,武力不能締造和平,強權不能確保安全。隻有增進互信,平等協商,廣泛合作,才能實現普遍而持久的安全。應該促進全球經濟均衡發展。在過去幾十年裏,人類社會在促進生產力快速發展、創造出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貧富愈加懸殊、南北差距拉大、生態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國際社會應該共同努力,趨利避害,推動世界經濟朝著均衡、穩定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是各國共同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要求。第四,應該尊重和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重要作用。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方麵的重要作用,沒有任何其他國際組織可以替代。《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處理當今國際事務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第五,應該維護聯合國的權威,發揮聯合國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上的重要作用。

(第五節)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

黨的十六大指出: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安全觀念是指對安全問題的主觀認識,其完整內涵是對安全主體、安全內容、安全方式認識的綜合。我國新安全觀是指主權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三位一體的安全觀。

一、主權安全是安全的主體因為人類安全的主體表現是個人安全、集團安全、國家安全、全球安全等多種形態,而國家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和進入“大同”時代之前最基本的安全主體,而主權又是國家存在的根本標誌。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蓄意淡化國家主權,主張人權無國界、人權高於主權,主權國家都要服從這些原則,否則就要進行“人道主義幹預”。我國新安全觀的主權安全論認為,“國權比人權重要得多”,隻要世界上還存在國界,人們分別在各自的國家中生活,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就是每個國家政府與人民的最高利益。沒有主權,哪裏還談得上什麼人權。在當代,沒有一個國家能在不參與國際合作的條件下生存發展。不能否認,國家主權在國際合作中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主權的獨立性。參與國際合作的主體主要是主權國家,如果各國為參與國際合作而犧牲自已的核心主權或全部主權,國際合作本身也就不存在了。隻要國家還存在,作為其基本屬性的主權就沒有過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