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公務員誠信建設概述(2 / 3)

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政府會相應地調整和完善行政體製、領導製度、行政行為方式、行政管理技術等,以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要。是否在行政運行中有效地發揮誠信道德的作用,已成為量度國家行政發展狀況、政府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

作為政府代表的公務員能不能正確行使權力,科學高效地執行公務活動,不僅取決於其能力大小,更取決於其誠信道德水平的高低。公務員誠信道德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啟迪和指導每個公務員深刻認識本職工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幫助他們樹立起崇高的公務員職業理想、榮譽和責任感,使他們立足本職,勤奮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行政活動。

公務員誠信道德作為一種精神動力,能夠不斷喚起公務員的工作責任心,端正其工作態度,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也必然會促進行政效率的提高。

公務員的職業活動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外交等各個方麵,關係到社會不同集團和階層的切身利益,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在處理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時,公務員若不能在思想、感情、作風、意誌和行為等方麵遵循誠信原則,就不能調節和促進這些關係更加融洽、和諧、完善。

在我國行政現代化進程中,包括公務員誠信道德在內的政府軟件建設具有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為推進我國的行政發展,不斷提升政府能力,必須大力加強公務員誠信道德建設,推動我國行政道德進步。

(四)誠信道德建設對精神文明具有重要影響

公務員誠信道德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效。誠實信用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的重要標尺,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各級公務員做講誠信的表率,就能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對全體社會成員起到約束、激勵和帶動作用,使每一個公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履行自己應有的道德責任,為整個社會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風尚作出引導。

國家公務員處於領導地位和輿論中心的地位,公務員誠信道德是整個社會道德的表率,直接昭示著社會的道德導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效。

雖然不能簡單地把公務員的道德言行等同於社會的道德導向。但毋庸諱言,公務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對廣大群眾產生深刻影響,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端正社會風氣,首先要端正政風;端正民風,首先要端正官風。公務員誠信道德建設就成為社會道德建設的突破口、切入點。

公務員誠信道德特別是已經內化的、個性化的公務員誠信道德,不僅可以促進行政效率和廉政建設,而且可以造就良好的政府形象和行政道德風尚。

良好的政府形象和行政道德風尚,總是會對社會產生激勵、感染、教育和導向作用,從而促進良好社會風尚和道德文明的形成,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

(五)誠信道德建設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

與其他社會主體相比,政府是最大的經濟活動主體。由政府財政支付資金購買的商品或勞務占有很大比重。行政機關是重要的執法主體,大多數法律法規要靠行政機關的公務員執行。行政機關公務員人數眾多,政府是最大的勞動力雇傭者。因此,政府公務員是否遵守誠信原則顯得更為重要。

當前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增強了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製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大大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但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些消極影響同時也反映到人們的思想中來,誘發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思想。這些思想滲入到政務活動中,成為導致公務員腐化墮落的誘發因素。

市場經濟呼喚社會誠信體係建設,誠信環境也是投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失去誠信就等於失去市場。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它是建立在市場經濟體製之上並且遵循著誠信原則的。

公務員作為國家政策法規的製定者和執行者,誠信素質不僅可以體現各項政策法規的精神,而且還可以充分塑造優良透明公開的政府管理環境,保證市場經濟沿著高效、規範、製度化軌道運行。

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必須加強公務員的誠信道德教育,提高公務員自身素質,自覺抵製由市場經濟自身弱點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建立健全市場體係和市場機製,加快我國市場化的進程,增強政府宏觀決策的有效性,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更大程度和更大範圍上吸引投資。

(六)誠信道德建設是密切聯係群眾的必然要求

加強公務員誠信道德建設是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公務員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的領導地位,決定了他們的公務活動最直接、最經常、最廣泛與人民群眾發生著聯係,他們既是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又是群眾意誌的體現者和協調者,還是群眾活動的組織者和教育者,更是群眾關係的調節者。

從根本上講,公務員誠信道德的核心就是為人民群眾服務,對人民群眾負責。黨和政府是不是能夠取信於民,主要就在於公務員誠信道德建設狀況的好壞。公務員誠信道德建設對群眾來講,標準就在於公務員對群眾履行的承諾能不能夠兌現,能不能夠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幫助群眾謀福利、圖發展。

因此,加強公務員誠信道德建設,塑造公務員誠信形象,是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重要舉措,不僅能夠整飭社會道德和社會風氣,也是以德治國戰略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和重要內容,是關係執政興國的大問題。

誠信是維係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道德底線,更是為政樞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民主意識的逐步普及和不斷增強,民不可欺、無信不立的規則更加真切地成為執政之基、為官之本。

我國公務員隊伍是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的組織保障。而且我國公務員隊伍中黨員占大多數。因此,加強公務員誠信道德建設,有助於保持黨組織的先進性,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七)誠信道德建設是法製建設的天然補充

法製建設必須以道德特別是誠信道德建設為基礎和前提。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運作日益複雜化,法律規則日趨完善和精細。但是,法律不可能覆蓋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麵、領域及其細節,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空隙,需要道德特別是誠信道德從內心深處規範道德主體的行為。

誠信道德作為社會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規則體係的最基層對社會起著最根本的約束。從這個意義上說,發自內心的誠信道德的約束,比法律層麵的約束更重要。

法律的約束僅在一定的範圍內對人的特定行為產生作用,受到時間空間及其有關技術和執行成本的限製,誠信道德約束更具有基礎性、廣泛性、經常性和及時性。

現代行政權的核心是自由裁量權,特別是在我國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公務員在行政活動中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自由裁量行為行使的頻率高,涉及的範圍廣。這就需要強化以誠信道德為核心的道德約束力,保證公務員公正地行使自由裁量權,抑製不道德的行政行為。

四、誠信缺失的表現

中華民族以誠實守信為傳統美德,使中華文明燦爛無比。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西方一些思潮的湧入,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思想對傳統的誠信美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衝擊。

一段時間以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誠信缺損現象,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公務員誠信缺失的情形主要表現於如下方麵。

(一)辦事拖拉、態度生硬

辦事拖拉、態度生硬,是政府機關中的“常見病”、“多發病”。一些政府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公務員不負責任,玩忽職守,懶散拖拉,效率低下,“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得過並且過,不思進取;有利可圖就拚命鑽營,無利可圖則互相推諉。

有些公務員不按照所在政府工作部門公開辦事事項的條件、程序、時限等為群眾提供服務;不按照規範的服務用語和服務禮儀接待來訪群眾、接聽谘詢電話;不按照規定程序和規範的工作用語及工作禮儀執行公務;不一次性將群眾谘詢事項中屬於本職工作範圍的有關辦理程序、方法及相關手續等告知谘詢人。

有些公務員在辦理公務過程中無法定事由借故拖延、推諉或人為設置障礙,歧視刁難服務對象;不在規定期限內調查核實並書麵答複以真實姓名、工作單位投訴的當事人;對職責範圍內的事項故意不受理、不履行或者不按規定時限辦理完畢等。這些行為看似小事,卻影響著黨和政府的形象,損害經濟發展環境。

(二)利用職權、貪汙受賄

有些公務員在人員考核、評估、獎勵、職務晉升等問題上費盡心機或獨自拍板,為自己或親友謀利;在住房、津貼、後勤保障、物質分配等事項中巧取豪奪,私吞多占;利用出外學習、考察等機會,不以工作需要為目的,不派專門人才,而自己借機消遣遊玩;在招工、招幹、考試、錄用等中為親朋大開方便之門;變相經商或為親屬經商在稅收、信息、機會等方麵特惠;以職務之便為自己撈取榮譽稱號和專業技術職稱頭銜。

有些公務員假公濟私,權錢交易,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受賄,非法侵吞、盜竊、私分、騙取、占有公共財物,侵吞國有資產。諸如:公款吃喝;答應企業的付款久拖不付,長期賴賬、不守信用;違反規定對企業進行檢查或者借檢查名義“吃、拿、卡、要”;巧立名目變相收取、攤派費用;元財政資金保證興建工程,引發施工方與政府矛盾;一些基層政府財政赤字等。

(三)作風不良、執法不公

有些公務員不按照法律、法規、規章和政府有關規定辦理行政審批事項;不履行證明、給付、裁決、救濟、保護等法定職責;在老百姓沒有提出或不知道情況下,對中央明令取消或廢止的收費項目照收不誤。

有些公務員為謀私利,人為製造事端,陷人於違法境地進行行政處罰;個別行政人員違法,行政機關不依法處理卻以不知道為理由搪塞媒體和群眾;明知自己的執法行為違法,為掩飾錯誤打擊報複;褻瀆法律、貪贓枉法、“彈性”執法,視神聖的執法權為謀取私利、發財致富的“魔方”;更有甚者,貪戀美色,大搞權色交易;參賭聚賭,公款賭博等。

(四)嫉賢妒能、任人唯親

有些公務員總是從陰暗的心理出發,將矛頭指向那些有礙於或可能有礙於自己權益的人,或即使無礙,看別人春風得意,自己心裏不舒服,千方百計將別人擠走,甚至置於死地。這種病態心理嚴重影響了公務員才能的發揮。

親屬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朋友關係、戰友關係等滲透於政府中,危害無窮;對非親友者,也拉幫結派,分化組合,在政府係統中形成大量的非正式組織。

(五)弄虛作假,爭名奪利

有的公務員為了表現自己的政績和能力,對上級報喜不報憂,搞政績工程和麵子工程,甚至捏造數據、虛報政績;有的公務員行政計劃和項目形式主義嚴重,實際操作中華而不實。

有的公務員對中央的方針、政策和上級的指示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的公務員不顧大局,以鄰為壑,互相掣肘,對自己有利的爭著幹,對自己不利的則踢皮球;有的公務員為了地方利益、小團體利益、部門利益,不惜損害國家的利益,公然集體違法。

(六)脫離群眾,高高在上

一些公務員表麵以公仆自稱,而在實際中對普通百姓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派頭,空話說得多,實事辦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實精神和起碼的誠信。對群眾欺瞞恐嚇,欺詐勒索;對人民的疾苦和有待解決的問題,視而不見,甚至采取掩蓋欺瞞的手段,為自己的仕途鋪路;對群眾投訴不按規定處理,態度惡劣。

部分當權的公務員對外許下不少為民謀利、為民造福的堂皇諾言,暗地裏卻為個人或者某一小集團的私利而鉤心鬥角、爭權奪利,引起群眾極大反感,既使政府失去信用,又使幹群關係不斷惡化。

五、誠信缺失的原因

公務員誠信缺失,已成為黨風政風中存在一個突出問題。有的對工作中的成績或失誤,虛報謊報瞞報,用假政績,假數字欺上瞞下;有的為了當官或升遷,騙取或製造假文憑、假學術;有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口頭對民生問題信誓旦旦、對貪汙腐敗深惡痛絕,實際與許諾背道而馳。

某雜誌發布的我國誠信指數調查結果,公眾普遍認為“以權謀私、貪汙腐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及“一些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責任意識淡漠,失職瀆職,導致一些地方食品、藥品和環保等安全事故發生”,被認為是銷蝕政府公信力的三大主因。導致政府和公務員誠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一)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的職能轉變隨著形勢的發展在不斷地推進,但由於各種原因到現在還沒有真正完成到位,很多公務員還是處於權利壟斷的位置,他們既是政策的製訂者又是執行者,因此就難免會出現對人對己兩個標準、兩種態度的不誠信問題。

(二)公務員考核機製不健全

誠信是每位公務員實實在在做人做事的標準,是能夠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的客觀存在。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政府公務員無論是言過其實,信口開河,還是其主持出台的政策不予兌現,通常是不會給予追究或處分的。

另外,公務員考核製度中能上不能下的體製也使得公務員考核體係就像“指揮棒”,直接左右著基層公務員的“政績觀”,從而造成一些地方荒唐的“政績工程”屢屢出現。由於對公務員政績考核的片麵性和對公務員誠信與否的情況無人問津,更談不上將此納入考核體係,所以失信於民的問題會肆無忌憚地演繹出來。

(三)獎懲機製不健全

一般來說,每個公務員都會多多少少受自身的利益驅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法律對公務人員失信自利的行為又沒有任何的規範和懲戒,就更容易導致某些公務員的自以為是,他們對自身不誠信行為不僅沒有負罪感,反而自鳴得意。

實踐表明,任何權力一旦失去了監督、控製與約束力,對公眾的誠信必然會出問題,失信的行為也必會隨之產生。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公務員誠信行為獎懲機製。

六、誠信建設的基本任務

加強政務誠信建設,是誠信建設的基礎工程和先導工程。具體而言,又體現在所有公務員身上。公務員作為政府行為的決策者和執行者,講誠信不僅是對其個人的道德要求,更是對公眾利益的一種承諾,是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

公務員誠信道德建設,對社會各階層、各團體有直接的示範和導向作用,對形成良好的行風、民風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對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我們必須把政府公務員誠信道德建設作為當前全社會道德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