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
權勢不宜太盛,否則會帶來危險;做事不要總想一下子做完,等做完人也累個半死;言行舉止不可標榜過高,否則會惹來誹謗和詆毀。
讀過《二十四史》的人,不禁生出感慨:“開國皇帝打天下成功之後,都免不了要殺戮功臣!”這似乎已成了一條鐵律。即使英明君主如漢高祖劉邦,如唐太宗李世民,如明成祖朱元璋等,無一例外。這一規律是如此殘酷和血腥,令功臣名將們稀裏糊塗地就掉了腦袋。
這一鐵律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曾經無比英明的君主們為何突然變得如此糊塗,如此殘忍絕情、忘恩負義?
一言以蔽之,功高蓋主是也!正所謂:“樹大招風,官大擔險。”就是因為你的能力太強、勢力太大,而且又不懂得收斂和低調,這個時候就成了老板或上級眼中的刺,弄不好就刺得他滿手是血。隻要事情到了這一地步,哪怕原來是光屁股一起混的夥伴,你們之間的關係離破裂也不遠了。曆史上許多開國大臣,都是因功高蓋主而又不知進退最後丟掉性命的。
韓信是秦末漢初的軍事奇才,年輕時忍受胯下之辱,終於得到機會,輔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了漢家四百年江山。但是權勢通天、位極人臣的他,卻失去了年輕時的睿智與警醒。他明知自己功高蓋主,已是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對劉邦的統治造成了巨大威脅,但仍然不懂得急流勇退,甚至連低調一點的態度都沒有。
不僅於此,韓信還幻想著劉邦把山東等地分封給他,建立一個世代存續的國中之國,永遠不向朝廷納稅。到最後,甚至有了將劉邦取而代之的想法。結果可想而知,在劉邦的默許、蕭何的精心策劃下,他被騙進京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被誅殺。
凡事做得太過、力量用到極點,風頭蓋過上司,就沒有回旋的餘地,就無法保護自己。越是有才華有能力的人越會招來君主的猜忌,擔心這些人垂涎自己的位置,自然要先動手除去他們了。所以人們總是隻能共患難,不能共享福。
朱元璋為太子摘刺的故事,又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為了讓太子接位,能夠鎮服滿朝大臣,朱元璋采取個個擊破的辦法,逐一將過去一起打天下的丞相胡惟庸、大將軍藍玉等人以各種罪名滿門抄斬,剪除了對太子的威脅。看到朱元璋如此殘忍地殺人,性情仁厚的太子前去勸阻。朱元璋一句話都沒說,隻是扔到地上一根帶刺的木棒:“把它撿起來!”太子一摸,頓時刺了滿手鮮血,趕緊扔掉了。這時朱元璋拿起木棒,用劍將上麵的利刺全部削掉,然後交到太子手中,冷笑道:“這些刺,如果我不替你除去,你拿得了嗎?”在朱元璋眼中,功高蓋主的開國大臣們就像這些紮手的刺,嚴重威脅了皇權未來的統治。
政治家功高蓋主、得意忘形會掉腦袋,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如果思考不夠審慎,在現實中也會樂極生悲。掉腦袋不會,摔跟頭倒大黴卻是一定的。網絡上有位功高蓋主的中層經理這樣寫道:“現在我遇到了許多像朱元璋這樣的人,他們攻擊並且誣陷我,我被整得好慘、無奈至極。我慶幸沒有出生在封建社會,出生在了法治社會,否則我肯定會被那些小人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