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
品德是才能的主人,而才能隻是品德的奴婢。如果一個人隻有才幹學識卻缺乏品德修養,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主人而由奴婢當家,這又哪能不胡作非為、狂妄囂張的呢?
有兩位中國女士,她們在乘坐飛機的時候,不知為何吵了起來。開始用漢語吵架,後來其中一位用日語罵對方,而另一位馬上用日語進行還擊;那位女士又改用法語罵她,她又以法語還擊;接著她又改用英語罵人,那位被罵者毫不示弱,又用英語還擊……真是語驚四座,看呆了乘客,更看呆了機上的外國人!
可悲可歎哪!多麼有才華的兩個人。我們不能不感歎——人才啊!隻可惜他們的才華和他們的表現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真是有才無德,應該補上一課。
我不禁想起另外一件事。有次我去上海,在北京—上海的火車上,我正與鄰座說話間,忽然覺得右肩上有了重量,回頭一看,是一隻腳正踩在我的肩膀上。隻見一個年輕的女孩,踩著臥鋪旁的梯子爬向上鋪,幹脆拿我的肩膀當階梯了。半天過去了,她竟然若無其事連一點歉意的表示都沒有,我心裏相當鬱悶。後來,聽她和同行的小夥子聊天得知,她是北京大學的應屆畢業生,正要去美國留學。和她聊天的小夥子,是在英國留學兩年後回來探親的。
經曆這些事情之後,我更加堅定地認為,學曆和道德沒關聯。學曆高不代表有高尚的道德,學曆低也不代表道德水平就低。一個沒有品德的人,才華越高,能力越強,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正所謂“才華是老虎的牙齒,品德則是堅固的籠子”。鋒牙利齒的老虎,如果沒有籠子的束縛,後果怎會不嚴重呢!
品德和學曆沒什麼關係,那和什麼有關係呢?我想關鍵在於家教,特別是小的時候,很多習慣及想法都是那時形成的,小孩模仿能力強,學好學壞都很容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孩子完全受到大人價值觀的影響。比如現在很多大人認為錢是萬能,所以自己小孩打了人,然後說不就賠點錢嗎?甚至還說自己家的小孩厲害。退一步說,就算大家都認為錢是萬能的,父母也不能如此教小孩這樣。
當看到衣著破爛的乞丐把一把零碎的錢塞進捐款箱,又看到那些所謂的有知識的人拿著他人的救災款在酒店吃喝,看官們是否還會認為才華和品德有關係?
如果我們公司來了兩名應聘的員工,一個有才無德,一個有德無才,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有品德的那個。這是因為有責任感的有德之人必將認真工作,而一個有才無德之人,有一天必對公司造成嚴重危害。事實就是如此,一個人沒有才能不要緊,可以通過讀書、培訓、工作經驗等方式得到迅速提高,而品德修養卻需要長久的磨煉與積累,需要在生活中潛移默化。
一個人需要具備的品德都有哪些呢?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禮貌。沒禮貌、不懂規矩的人誰喜歡?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很差,更甭提深入交往、精誠合作了!
責任。關鍵時刻,人最容易放棄責任、逃避責任!現在的社會並不缺少有能力的人,但真正需要的則是既有能力又富於責任感的人。所以,責任承載著能力,責任勝於能力!
誠信。騙子是人們最討厭的,隻有講信用的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獲得大家的信任。一個誠信君子,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比較順利。經常出爾反爾的人,走到哪裏都被人提防。
謙讓。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別人才會樂意為你服務。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甄宇被封為博士(當時一種官職名)。按當時舊例,每年臘月祭祀後,皇帝要賞賜給博士每人一頭羊。羊有大小肥瘦,大家一時不知該怎麼分。有人建議殺了羊分肉,有人說要抓鬮,甄宇前去牽走那頭最瘦小的羊,於是再也沒人爭了。光武帝因這件事記住了他,而且屢次提拔。
以上這些品德,跟聰明才智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有才無德之人,誰敢放心跟他交往?既不能當朋友,也不可委以重任。隻有德才兼備的人,才最受大家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