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做了壞事怕別人知道的人,雖然是作惡,但還留有通往善良的路徑;做了好事卻急於宣揚的人,他做善事的同時就已種下了惡根。
一個人如果做點善事就急著讓人知道,還不如做了壞事怕人知道的好。
這句話說得刻薄了點,但仔細想想不無道理。一個知善惡、明是非的人,即便做錯了事,隻要及時回頭就能保證不至於墮落太深。浪子回頭金不換,處處受人稱道。我們從中可以體悟到——對待犯錯誤的人,不可一棒子打死,要先觀察,看他是不是知恥,知恥能不能後勇。朋友或同事做了不地道的事,隻要他們及時道歉、補過,我們要及時原諒。這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要注意的要點。
一個人做了善事卻高調標榜自我的人,就等於赤裸裸地暴露自己的求名之心。這種行為就不禁讓人感到惡心了。按照《菜根譚》中的說法,一個做了好事卻急於宣揚的人,他做善事的同時等於已種下了惡根,因為從那一刻起,他的腦門上已經烙下沽名釣譽的印痕。我們經常看到昨天電視上還在高調報道某人行善,今天此人就已東窗事發,以貪官或奸商的名義淪為階下囚。他們所謂的行善,原來隻是迷惑世人的一種手段!真正境界高深的人,他們行善時往往深藏不露,他們懂得受惠之人也需要麵子和自尊。如果大肆宣揚,在沽名釣譽的同時,也撕破了別人的臉麵,等於借別人的瘡疤炫耀自己。
清朝末年,晉陝豫三省大旱,持續了好幾年,人畜不知餓死多少。就在這時,一個姓常的大商人,突然宣稱要耗資三萬兩銀子,修建一座戲台。他說,周圍的鄉親,不管是誰,隻要過來幹活,哪怕搬幾塊磚頭,就可以獲得一日三餐。當地旱了三年,他的工程也持續了三年,最後花了多少銀兩,已經難以計算。
這時人們才明白,修戲台是假,賑災才是真!之所以不打賑災的名義,是為了讓受助的鄉親有尊嚴地吃飯,不認為是施舍。這位姓常的商人,既做了大好事,又沒刻意為自己撈什麼虛名,這才是真正的行善!
《菜根譚》中有段話說:“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鬥粟可當萬鍾之惠;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意思就是,一個施恩於人的人,不應總將此事記掛在心頭,也不應該張揚出去讓別人讚美,那麼即使隻是一鬥粟的付出也能得到萬鬥的回報。一個以財物幫助別人而急於要求回報的人,那麼即使付出萬兩黃金,也難有一文錢的功德。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類人。他平時與你的關係一般,甚至很少說話。突然有一天,他主動提出給你出國旅遊的機會,一副熱心腸的模樣。你正巧在家閑得無聊,於是就出去逛了一圈。等你一回來,還沒坐下來喘口氣呢,他就開口說話了:“兄弟,我最近有個項目要啟動,你能不能幫我找你們單位的××通融一下?”這個時候,你的心裏是不是登時像吞了一隻蒼蠅?原來做好事是假,利用才是真。
反過來思考,如果你幫助他人之後,總是記掛心頭,不同這個人的行為一樣嗎?這樣即使你付出再多,也會遭受別人的反感,本想回報你的事情也會就此作罷。很多時候,你無意幫助一個人,原本隻是舉手之勞、不足掛齒,根本沒打算讓別人回報。但是奇怪的是,突然有一天別人竟連本帶利回報於你!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真正的傻瓜,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賬本,誰幫助過他,都記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如果你真的對別人曾經真心付出過,別人肯定不會忘記。如果你真的幫過什麼人,就請盡早忘記吧!念念不忘給予別人的好處,隻能讓你淪為一個斤斤計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