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作自受”(1 / 1)

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衰後罪孽,都是盛時造的。故持盈履滿,君子尤兢兢焉。

年老體弱多病,都是年輕時不注意保養造成的;事業衰敗後惡孽纏身,都是興盛得意時埋下的禍根。所以在功成名就的時候,真正的聰明人會更加小心謹慎。

《涅·經》中說:“種瓜得瓜,種李得李。”這隻是一個比喻,即有了什麼因,就能得到什麼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有句話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其意思就是,現在犯下的錯誤,日後就可能會受到懲罰。一個人如果今天得到回報,那也一定得益於昨天努力的結果。

有時候,種瓜不一定得瓜,種豆不一定得豆,還有可能絕收,這因為它有風險。有風險就可以不種地了嗎?不能,因為那是要餓肚子的。我們必須勇敢地播下自己的種子,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日後有所收獲。這就要求我們要會選地盤、會挑選種子,沒有條件要創造條件以求豐收。耕種如此,做其他亦然。

我認識一位叫陳浩的大學生,由於家境不好,讀大學欠了幾萬塊錢的債,畢業後又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他陸續做過房產經紀人、服裝銷售員、報刊發行員,甚至連安利直銷也折騰過半年,就像順口溜中說的“我是一塊磚,哪裏需要就往哪裏搬”。

這樣的生活不可謂不苦,收入零零碎碎,既要還債,還得吃飯交房租。但陳浩覺得自己的生活很精彩,每天都充滿鬥誌。經過兩年的打工生涯之後,他發現時機到了,在電影院對麵開了一家火鍋店。

火鍋店生意很火,每天顧客應接不暇,很快他就賺到30多萬元。回憶起當初開店的情景,陳浩總結說:“開這個店,選址是最慢的,裝修是最累的,開業是最傷腦筋的!”一係列的問題,全靠一個人解決。在這種充實的生活中,他體驗到奮鬥的快感,嚐到了成功的滋味。他感慨道:“誰說苦不是樂的種子呢!”

《菜根譚》說:“一苦一樂相磨煉,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意思就是,在人生路上經過艱難困苦的磨煉,就會獲得幸福,這樣的幸福才會長久;對知識的學習和懷疑交替驗證,探索到最後而獲得的知識,才是千真萬確的智慧。確實如此,一個人隻要努力和堅持,永遠不自暴自棄,一般都能獲取事業的成功。

任何事物都在變化發展著,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可以結出成功的果實。但如果在春風得意之際忘乎所以,則容易樂極生悲。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春秋時期的周幽王娶了個美女褒姒,這女人豔若桃李、冷若冰霜,就是不喜歡笑。周幽王為博佳人一笑,派人點燃烽火台報警,謊報敵人來襲,於是各路諸侯慌忙前來救駕,結果發現這竟然是大王開的一個玩笑,從此個個都反了,周幽王最終害了自己。晉朝大臣石崇比皇帝都有錢,因為炫富卻惹來了殺身之禍。對一個春風得意的人來說,樂正是苦的種子,如果稍有成績便得意忘形,盛極而衰的規律就會應驗!

王義、牛飛、崔鵬,三個人是大學同學。他們一同畢業,又一同進入一家企業工作。一年後,大學老師來看望他們,卻發現三個人有很大差距:王義當上總經理助理,工資5000元;牛飛當上了辦公室主任,工資是3500元;崔鵬是一名普通職員,工資是1500元。老師有很大疑惑,找到企業經理問其中原因。這位經理沒有正麵回答老師的問題,而是把三個人同時叫來,同時向他們下達一個任務,讓他們去港口調查一個貨船的貨物情況。2個小時後,崔鵬回來彙報:“船上裝的是皮毛製品。”牛飛回來彙報,他說貨船上裝的是皮毛製品,而且搞清楚了進口地區、數量和品質。最後王義回來彙報,他彙報了皮毛數量、品質,還彙報了其他有價值的貨物以及具體價格,而且與對方溝通了合作意向。看到這一切,老師恍然大悟。這三個學生今天的差距不就是“作為”上的差距嗎?

人生就是如此,因與果密不可分,很多時候甚至是命中注定的。台灣有一位曾仕強教授,在總結人生時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我認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作自受。”我們今天的成就,取決於昨天的努力;明天的前景,取決於今天的付出。這一環做得不好,下一環就會變得更加糟糕。你耕種什麼種子,就會收獲什麼樣的結果;如果今天從來不曾耕種過,那就什麼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