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基層工會的宣傳教育工作(2)(2 / 3)

②業務學習與政治學習相結合,提升綜合素質。要建立理論學習、專業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學習相協調的學習體係。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重點是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時,大力倡導學技術技能和相關的業務知識。

③建立靈活多樣的集體學習製度。在建立集體學習製度時,可以形式不一。如:用小黑板每周出一、二個思考題,幫助啟發職工學習;實行每月一次測試,每季度一次集中考試;發揮生產、技術骨幹的作用,定期開展講課;結合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習,找出問題,製定防範或最佳應急處理方案等。

另外,還可以采取“一幫一、結對子、雙向學”的活動;感性知識學習活動;項目技術骨幹幫教活動等形式。

(5)建立激勵機製,營造創建學習型組織的良好環境。

①從培養骨幹帶頭學習入手。車間可以開展班組長寫工作記事活動,規定一個月為工作記事周期,提出工作記事要著重體現加強和提高班組(工段)學習力、凝聚力、管理創新能力等方麵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一支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善於學習、精通業務、講究管理的骨幹隊伍,為創建學習型組織奠定基礎。

②建立學習考核製度。要製定詳細的考試、考核方案,把創建學習型組織納入目標管理和年度考核,定期檢查,及時找出差距,不斷完善學習型組織創建工作。

③建立和完善激勵機製。形成完善、科學的激勵機製,對做出成績、付出辛勤勞動的職工給予適當的獎勵,會演變成精神催化劑,促使他們在以後的工作中,發揮出更大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要堅持獎勵先進、鼓勵先進、推廣典型的原則,讓先進典型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回報,以強有力的激勵機製,增強創建學習型組織的活力。要把創建學習型組織與三個文明建設相結合。在精神激勵的同時,也要給予物質獎勵。

④充分發揮宣傳欄作用,營造學習的新風尚。可以開辟《主人翁風采》專欄,每月定期宣傳,對在創建學習型組織中湧現出來的新人、新事、新氣象,以及典型個人、集體大張旗鼓地進行表揚。再如開辟《學習園地》,邀請技術人員和有業務特長且有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幹撰寫文章,介紹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等,以激發職工的學習熱情。

企業工會在創建學習型組織中的作用

企業工會在創建學習型組織中要重視以下五個方麵問題:

(1)企業工會要教育全體職工樹立“樹根理論”的理念。學習型組織理論強調“樹根理論”,即學習力是企業生命力之根。傳統觀念認為企業之間的競爭無非是市場、產品、技術、質量、服務的競爭,而這些競爭的背後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其實這種觀念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已經發生了變化,即人才的競爭說到底是學習力的競爭。無學習力競爭的職工很可能會下崗或失業;無學習力競爭的人才很快就會成為庸才;無學習力競爭的企業終究會被淘汰。

(2)企業工會幹部首先要成為學習型的工會工作者。企業工會要更好地肩負起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責,企業工會幹部就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想業務素質和工作水平,不斷增強學習和創新能力。企業工會要倡導“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企業工會組織自身就必須首先成為學習型組織,企業工會幹部就必須成為學習型、思考型、創新型的學者和專家。隻有這樣,才能提高依法履行職責的能力,才能使企業工會組織在服務職工、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企業工會要組織職工學習“學習型組織”理論,在實踐中進行“五項修煉”。“五項修煉”是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係統思考。企業工會要讓廣大職工樹立突破極限,自我超越的意識,實現心靈深處的渴望,從而激活學習型組織的細胞。要通過改善心智模式,把鏡子轉向自己,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使廣大職工用新眼光看世界。要通過鎖定學習型組織的共同願望(景),打造生命共同體,使廣大職工在企業中活出生命的意義。要通過團隊學習,激發群體智慧,使團體智商大於個人智商,使廣大職工更聰明地學習和工作。第五項修煉“係統思考”是核心和動力,即加強係統思考的訓練。要把握學習型組織核心和動力,使廣大職工既見“樹木”,又見“森林”,係統地、動態地、本質地看待自己和企業的發展。“五項修煉”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它對創建學習型企業至關重要,對廣大職工來說終身受益。

(4)企業工會要引導廣大職工從“工具性的工作觀”轉變為“創造性的工作觀”。在“精神層麵工作觀”方麵,我國工人階級為社會主義建設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湧現出大批先進模範人物和先進模範集體,集中體現了例如“孟泰精神”、“夢桃風格”、“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優良傳統和作風,這些精神財富,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楷模和催人奮進的精神動力。學習型組織理論認為,隨著人類的工作觀因物質的豐足而逐漸在改變,對職工來講,單是適應與生存是不夠的,必須與開創性的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結合起來,才能讓企業的每一個成員在工作中體驗到生命的意義,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通過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技術協作、發明創造的途徑和方法,不斷地培養職工的創造力,幫助他們樹立“創造性的工作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