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卷 帝國碰撞 第六十二章 豐厚的收獲(2 / 3)

自古以來,征服者都是高人一等,要他們放下身段和被征服民族平等,還沒有過。當地百姓對這條政令既是喜愛,又有些難以置信,直到許久以後,當他們切實感受到他們是平等的以後,方才相信這是真的。

三是提倡宗教自由,信仰自由,信不信教,信哪種宗教,自己決定,沒有人強迫你。

不得不說,這條政令是最讓當地百姓支持的了,因為這一帶深受華夏文明影響,不少人信仰佛教,是佛教徒。更有一些人信仰薩滿教,這是當地的兩大宗教。

原本是好好的事情,自從古太白來了以後,剝奪了他們信教的自由,摧毀佛寺,強迫他們改信穆斯林,要不然,就會給砍頭。在高壓下,他們不得不屈從,改信穆斯林。隻是,信仰的改變沒那麼容易,他們心有不甘,又不敢說,隻能在心裏痛恨。現在,唐朝準許他們擁有宗教自由,那是天大的恩惠,比起廢除奴隸一事還要高興。

在當時,阿拉伯帝國處於大規模擴張時期,憑借強大的武力,四麵出擊,帝國的疆域急劇擴大。擴張過快的必然後果就是來不及消化,不能融合,就連他們賴以起家的穆斯林也不為征服區內的百姓所認同,抵抗無處不在,時不時就要爆發反對穆斯林的起義。

當然,帝國的上層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加快了推廣穆斯林的步伐。他們的手段非常野蠻,那就是不信穆斯林就得死!在這種高壓政策下,阿拉伯帝國無異於是建立在幹柴之上,隻需要一點火星,就可以點燃幹柴,成為熊熊烈火。

到了後來,終於有帝國高層意識到危險性,采取了另一種比較溫和的方法來推廣穆斯林,不信穆斯林可以,不再殺頭,不過,你要交更重的稅。穆斯林信徒可以少繳稅,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矛盾,也加速了伊斯蘭化。

真正的伊斯蘭化是在怛羅斯之戰後,由於唐朝發生安史之亂,無力顧及西域,阿拉伯帝國沒有了唐朝這個強大的對手,這才開始全力伊斯蘭化。

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開始消化征服得太多的領土。由於唐朝衰敗,拜占庭帝國偏安,沒有對手來牽製阿拉伯帝國,方才使得伊斯蘭化成功。

四是宣布穆斯林非法。大食帝國起兵,就是因為先知,就是因為《古蘭經》,就是因為穆斯林,這是大食帝國的根基,不予以摧毀,唐朝難以在中東占穩腳跟,這是陳晚榮的想法。

所有的罪過都是因為穆斯林,撒馬爾罕的百姓興奮不已,奔走相告,見了麵就是“該死的穆斯林終於不能再害人了!”

五是大唐決心懲治一批為匪作歹,緊跟古太白的人。

這一政令當然深受百姓支持,他們紛紛揭發,沒多久就把那些和古太白關係緊密的人給揪出來了。

陳晚榮之所以要這麼做,既是要鏟除大食在這裏的影響,還要收買人心。

六是勸勉百姓勤於稼穡,爭取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好日子。這是應該的,除了懶漢會反對外,不會有人反對,老百姓自然是沒有二話,無不是交頭接耳,盛讚大唐到來,他們就有好日子過了。

七是警告那些有作奸犯科想法的歹人,要是他們膽敢作奸犯科,必是嚴懲不怠。這是民事,任何統治者,不管是奴隸製的也好,還是封建君主,都會推行。這也是老百姓盼望的事情,自然是舉雙手讚成。

政令一下達完,陳晚榮命令唐軍維持治安,並從當地人中選取一批有才能、對唐朝忠心的人來處理民事,這又贏得當地百姓的愛戴。

處理完這些,陳晚榮這才去察看府庫。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大跳,古太白收刮來的財寶堆了好幾個倉庫。

陳晚榮先去最大的一個倉庫,等到兵士打開庫門,隻見裏麵堆滿了袋子,個個鼓得老高。陳晚榮叫人打開一袋,隻見裏麵金光閃閃,居然是大食帝國的通用貨幣,有第納爾之稱的金幣。陳晚榮用手抓起一把金幣,入手沉甸甸的,大是驚訝,問道:“有多少?”

封常清眨巴一下眼睛,不答所問,道:“監軍,你猜猜看。”

陳晚榮想了想,道:“猜不到。不會說這裏都是吧?”

“怎麼不會?”封常清的聲音有點高:“監軍,還沒給你說,這裏全是金幣。這麼大的地方,沒有十萬斤,也不會差得太遠了。”

“十萬斤?”陳晚榮嚇了一大跳:“差不多夠我們一年的軍費了。”

封常清笑道:“監軍,你還真大方,發的可是龍武軍的軍費呢。其他的軍隊哪有這麼優厚的薪餉。”

陳晚榮眼睛放光道:“我就是要發一份優厚的薪餉給弟兄們!這些留下一部分,其餘的得準備運回長安去。”

為了激發唐人的冒險精神,陳晚榮打算等到仗打完了,唐軍回到內地,可以過一輩子衣食無憂的日子,這點早就說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