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外,一百多位氣勢洶洶的文武重臣昂首挺胸,人人作慷慨激昂狀,胸中激蕩著正義之氣,充滿著參與曆史的自豪感。
從燕京大學趕來聲援百官的數百士子門同樣昂首挺胸,一臉崇敬地看著那一百多位“為民請命”的百官們,恨不得以身代之,參與其中。
崇禎雖然緊急下達了戒嚴令,但宮外尚有數千百姓圍觀,指著文武百官和數百士子議論紛紛。
在如此氣氛感染下,王守履不免有些飄,在沒有任何人授意的情況下,他站了出來,高聲喊道:“諸君,此番我等定要力諫陛下誅殺張朝忠,並要求陛下向下頒布《罪己詔》,然後將朝政還於懿安皇後!”
陸澄源不甘人後,站出來附和道:“王大人得對!陛下登基前讀書太少,即使登基後重開經筵,卻常常以年節為由躲避讀書,不敬大儒,如此少不更事,管理國家大事豈非太過兒戲爾!”
錢謙益聽了不由皺起了眉頭,感覺王守履、陸澄源還是太激進了,還沒見著皇帝,怎麼就把本次叩闕的最終目的輕易道出呢?
本次東林黨之所以能組織起一百多名文武重臣前來叩闕,皆因他們對外宣稱本次叩闕的目的的是力諫陛下誅殺製造徐州血案的閹賊張朝忠,可並未向文武百官宣稱要逼宮陛下,把朝政交給懿安皇後啊!
果然,王守履、陸澄源自以為慷慨激昂的發言起到了反效果,文武百官們頓時炸了,皆議論紛紛起來。
“這到底怎麼回事?”
“讓陛下還政於懿安皇後?這不是逼宮嗎!”
“陛下雖然重用閹黨,鮮納諫言,可畢竟年紀還,即使有錯那也是情有可原的,咱們身為臣子,多多斧正陛下便是了,可怎麼一言不合就向陛下逼宮呢,這恐非臣子之道吧?”
“是呀,陛下雖然有錯在先,可並未失德,逼宮未免有些過分了啊!”
聽到群臣議論,王守履、陸澄源恨不得自扇耳光,暗罵自己為何如此多嘴,出這個風頭?
文武百官明明已經忽悠過來了,隻要皇帝不肯誅殺張朝忠給百官一個交代,百官必定和皇帝爆發激烈衝突,屆時他們隻要稍微引導一下,就能裹挾百官一起逼宮皇帝,那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如今還未跟皇帝爆發激烈衝突,百官們就得知此次叩闕是為了逼宮皇帝,提出幾乎等同於讓皇帝退位的過分要求來,百官們當然要遲疑不前了。
不僅百官遲疑,士子們也開始躊躇不前,當初張溥、張采得好好的,他們之所以前來聲援百官叩闕,是為了力諫陛下鏟除閹黨,可如今卻要把目標直接對準陛下,這顯然跟他們所接受的君為臣綱的儒家教育互相衝突。
東林黨人不由暗罵王守履、陸澄源真乃豬隊友也,不過就在這時,一名太監匆匆跑出宮門,向大臣們行了一禮,道:“陛下宣諸位大人入宮覲見,請諸位大人隨的入宮吧。”
百官聞言,皆麵麵相覷,一時之間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皇帝此舉實在太出人意料了,原本眾人皆以為皇帝初聞百官叩闕,盛怒之下必急不可耐出宮與百官對峙理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