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屠殺事件發生後,麵對整個世界的群情激奮、嚴厲譴責,美國人要妥協了嗎?
答案當然是,不。
當年美國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入侵伊拉克,不一樣是頂著一大堆國家的反對意見嗎?美國一邊在國際上輿論上,對在東京的屠殺事件表示遺憾,聲稱隻是由於個別士官的錯誤引發了這場意外的悲劇;但是另一邊在日本國內,卻繼續頻繁地調兵遣將,準備將計劃執行下去。
隻是口頭上的譴責,又有什麼用呢,美國人這麼多年來,打朝鮮打越南打伊朗打阿富汗打伊拉克,被譴責的還少了嗎?
但是,既然連奶幹都不惜狠下心弄髒了自己的手,幻想鄉的招數又豈會止於此。
在屠殺事件發生後1個小時,日本政府召開緊急國會,史無前例地以全員讚成通過了修憲案,廢柴了日本憲法第九條:放棄戰爭,戰爭力量及交戰權的否認。幾十年來,多位日本首相費盡心機連擦點邊都做不到事情,如今,卻這樣輕而易舉地完成了。
隨即,野田首相發表了電視講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日本已經沉默得太久了”,“寧教大和一億之玉碎,不留米軍片甲於四島”,號召國民們站出來,讓全世界看看,日本民族的大和魂到底是什麼!
“一億玉碎!”“讓全世界看看我們的大和魂!”這些看起來空泛得很的口號,對日本人來說到底有多大的效果呢?
二戰時,日本叫嚷著精神必將戰勝物質,日本必勝。他們說:美國是個大國,軍備力量確實優越,但這算得了什麼?這些都是早就知道的,根本沒有放在眼裏。日本人從他們的一家大報紙——《每日新聞》上,讀到了以下一段話:“我們如果害怕數字就不會開戰。敵人的豐富資源並不是這次戰爭創造的。”
就是在日本打勝仗的時候,日本的政治家、大本營,以及軍人們都反複強調說:“這次戰爭並不是軍備的較量,而是日本人信賴精神與美國人信賴物質的戰爭。”
這種對精神的信賴被原原本本地應用於戰爭的日常行動。在他們的戰術手冊中有一句口號:“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
甚至在民間,日本當權者也推行精神優越於物質條件這一信條。例如,老百姓不是在工廠裏幹了12小時,又被通宵達旦的轟炸搞得筋疲力盡了嗎,他們就說:“身體越累,意誌、精神就越昂揚”,“越是疲倦,就越能鍛煉人。”老百姓冬天在防空洞不是很冷嗎?大日本體育會就在廣播中命令大家做禦寒體操,說這一體操不僅能代替取暖設備和被褥,而且可以代替一般老百姓為維持正常體力所需而又很匱乏的糧食。
雖然在外人看來或許這裏麵多少有些自欺欺人的感覺,但是從這些例子卻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對精神的重視是由來已久的。日本人在作戰行動中經常宣傳的另一個主題也顯示了日本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