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五十五節 中華精神的升華(2 / 2)

“嗯?”熊秉三和徐菊人的目光馬上就被報紙吸引過去了,那是一副黑白照片,在一群軍人中間,總座正在吃力的扛著房梁撬動廢墟的屋頂,而他身邊的一個學生服的少年雖然帶著口罩,不過熟悉吳家情況的他們如何看不明白,這分明是十七歲的大公子吳泰乾本人。

在三老在麵對一副照片揣摩總座的心思的時候,身在震區的吳宸軒父子卻一直奮戰在拯救生命的一線。有車的地方就用軍用越野,道路堵塞就步行穿越,跋涉了兩天吳宸軒父子和一種中央官員在警衛的幫助下終於站在海原城頭。

“我知道消息後第一時間就趕來了,人命關天,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樣難過。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全部力量救人,廢墟下哪怕還有一個人,我們都要搶救到底。”12月22日,已經是黃金72小時的終點,吳宸軒冒著危險,踩著泥濘,攀上海原東關中學的瓦礫堆,進入施救地點。當他看到搶險人員正在解救兩名被困在廢墟下的孩子時,禁不住流下了熱淚。

當吳宸軒得知在縣城的東關中學堂的宿舍裏,還可能有上百學生被埋在廢墟下,吳宸軒和吳泰乾父子倆以及隨同的侍從們都顧不上長途跋涉的疲勞,立即投入到清理廢墟,尋找生還者的工作中去。當四天後《新華日報》的記者把元首一隻手把麵包送進嘴裏還在用另一支手清理壓在屋頂上的碎石瓦礫的照片被報紙刊登出來,當人們得知這是元首和救援部隊發現還有生還者在學堂下麵,為了爭分奪秒已經連續挖掘了十二小時沒有進食的時候。當記者記載著元首當時在廢墟已經打開一個通氣孔的情況下,對著廢墟裏的生還學生喊著“我是你們的吳宸軒伯伯,孩子們一定要挺住,我們在外麵也絕不放棄,相信我,你們一定會得救!”

當這些動人心弦的點點滴滴隨著文字報道、圖片、錄音、甚至是黑白的影像被陸續的傳到新聞媒體,全中國的老百姓們都被感動了。“一切為了支援災區”成了幾乎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心聲,從捐款捐物,到組織搶險隊自備幹糧飲水和挖掘工具開赴災區。從義務勞動裝卸救災物資,到無償獻血接納安置災區分流群眾,沒有人談報酬,沒有人講條件,似乎在為災區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唯一讓大家煩惱的是中央政府呼籲大家非專業搶險人員或者醫生護士之類的人才就不要前往災區,以免加重災區的物資消耗和安全隱患。

“太初元年,對於崛起的中國來說,是非同尋常的一年,剛剛走過帝製和共和的輪回,年底又碰上了真正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災害,這是對中華民族嚴峻的考驗,更是對四億炎黃子孫的考驗。“夫治或生亂,亂或資治。有以無難而亡,多難而興。”災難,當然不是什麼好事,但是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災難,砥礪了我們的鬥誌、凝聚了我們的力量、讓我們患難與共、眾誌成城。華夏文明五千載,曆經無數內憂外患,中華民族並沒有屈服,更沒有倒下,而是鬥誌彌堅,愈挫愈勇,愈挫愈奮,一次又一次地從艱難困苦中挺了過來,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屈不撓地實現著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這再次驗證了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多難興邦!

“地震”是上天降臨到中華民族頭上的一場新的災難,但在屢經磨難而愈加強盛的中華民族麵前,在帝國政府和軍隊的堅強領導下,“地震”之難又有何懼?多難興邦,震災麵前,中國人不會趴下,更不會被壓跨。中華民族有著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天性,更是中華精神的核心寫照。在與不幸和災難進行不懈抗爭的征程中,中華民族更加堅毅、成熟,湧現出一批又一披衝鋒陷陣、舍生忘死的民族脊梁。在抗震救災現場,無數基層官員、國防軍指戰員、內衛部隊子弟兵和白衣天使舍生忘死、義無返顧;元首和他十五歲的兒子不知疲倦,不知走了多少山路,不知和多少群眾握手交談,汗水濕透了衣衫,都不願歇一歇,他們為災區人民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災難是上蒼賜予我們的甘露,是我們堅強成長的乳汁,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多災多難,但始終是壓不垮的。災難終將過去,家園也會重建,天災無情人有情。我們相信,在帝國政府的指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誌成城,一定能戰勝震災,災難中的國人,擦幹眼淚,用我們的愛心,用我們的雙手,用我們的辛勤和智慧重建美好家園。磨難造就強勝之邦,中華民族必將在曆經這一磨難之後更加興旺發達,更加繁榮昌盛。壯哉,我不屈的公民,壯哉,上下一體軍民同心的奮鬥,壯哉,自強不息的中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