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五十六節 抗震救災建家園(1 / 2)

“元首您好!我是《中華時代》的記者孫懷忠,打攪您的休息,我非常抱歉。”一位滿身塵土和泥漿的年輕人有點局促的站在吳宸軒和吳泰乾吃飯的軍用越野車前蓋前,看著正在狼吐虎咽的吃著軍用口糧的大公子和不時的遞給他一杯溫水的元首陛下。

“沒有關係,我看到你在現場救災也在努力的搶救災民,你現在還是在用你的筆在為抗震救災工作著,我這個閑下來的人配合你的采訪也是應該的。”

“元首,您可不能這麼說,我在您身後,您這一天來就沒有休息過一分鍾,連中午飯都是在工作中湊合的您才是一直奮戰在一線的抗震救災英雄。”

“不說什麼英雄了,今天才打通了學堂的通氣孔,救出孩子們還不知道要多長時間,我這個當家人心裏有愧啊。哦,你有問題就問吧。”

“好的,元首。我想問,目前抗震救災的首要任務什麼?”

“第一位的是救人,房子裂了、塌了,我們還可以再修。隻要人在,我們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戰勝這場重大自然災害。救人,這是一分鍾都不能耽擱,一分一秒就可能就出一個孩子、一個幸存者,所以必須把救災工作組織的有條有理有力。如何提高效率救人,是我們必須放在首位的。”

“元首,您認為導致這次地震傷亡慘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這次海原地震傷亡慘重,可以說是世所罕見。造成如此巨大傷亡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地震之烈。海原大地震震級達8.5級,並非最高,但考量地震破壞力的烈度卻達到最高的12級,這意味著“毀滅性的破壞”。當然除了地震的震級高,震源淺、烈度大這些客觀原因之外。我還總結了這麼幾條原因,一是當地人居住窯洞有關,深受侵蝕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一遇震動,黃土如巨浪崩瀉,塌埋造成的傷亡是最大的。第二是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發達,搶險救災的人員物資到位滿,本地的醫療資源也比較薄弱,這也導致了很多能搶救的老百姓得不到第一時間的救治。最後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缺乏應對大規模自然災害的經驗和基礎,原有的救災模式對於應對這種突發自然災害還是不夠及時有效,這一點也是我們必須汲取的教訓。”

海原大地震時,據當時地方政府統計,房屋、窯洞倒塌達20萬間之多,破壞和損壞更不計其數,掩埋了不少居民點。窯居是造成地震人員傷亡慘重的一大重要因素。

大地震使海原的社會生態發生了變化。在大地震前,海原地震帶大多數人居住在崖窯裏,由於窯洞地震時極易坍塌,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有了這次地震教訓後,海原地震帶上的居民大多拋棄了窯洞居住方式,選擇了有一定抗震力的磚木結構的房子居住。

海原當地的窯洞有兩種:一種叫“拱窯”,是夯土牆承重,利用土坯發圈築成的拱頂;另一種窯洞叫“崖窯”,沿山腳下的陡崖挖成。這兩種窯洞的抗震性能都較差,一旦倒塌,室內人員死亡率極高,尤其是拱窯,在七度區已倒塌過半。孫懷忠記者在災區采訪了兩天,對這種坍塌的窯洞屢見不鮮,他也明白正是這些造價低廉的窯洞成了震區百姓的墳場。孫懷忠對元首的訪問進行了一刻鍾,回到駐地他幾乎一氣嗬成了一篇萬字的長篇報道《元首震區行》

這次采訪的稿件幾乎一字不易的刊登在《中華時代》雜誌上,而且很快就被轉載到各種媒體,同時新聞記者的大批到來讓吳宸軒一行在災區的點點滴滴都成了街頭巷尾盡人皆知的新聞。

“不哭,國防軍叔叔們馬上就給你送吃的來了,一會給你送餅幹來,送奶粉來,一會就有。”臨時救助點裏,吳宸軒和長子吳泰乾兩人分別在給兩個剛剛從廢墟裏挖出來的學生喂食,吳宸軒一邊用自己的餐具給一個學生喂稀飯,一邊還在安慰周圍的孩子們。“政府會管你們的生活,也會幫你們找到父母的,你們在這裏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這是一場我們民族遇到的災難,但是你們幸存下來了,就要好好活下去。好嗎?”

“百姓的生命財產高於一切,現在還有很多人掩埋在廢墟中,時間最為寶貴,時間就是生命,要爭分奪秒,盡最大努力,搶救埋壓在廢墟下的群眾的生命。”在固原縣的廢墟邊上,吳宸軒給已經奮戰了72小時的青海內衛部隊官兵講話:“我知道大家已經三天三夜沒有休息了,疲勞的很。但是我請求大家再堅持一下,廢墟下麵的父老鄉親正在等你們來搶救,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盡力百倍努力,絕不會放鬆!我相信在這一場抗震救災的過程中,我的戰友們能經受住嚴峻的考驗。有沒有信心!”

“有信心!不怕吃苦,不怕犧牲,連續作戰,堅決完成任務!”在口號中,全身泥水的內衛官兵們再次扛著鐵鍬鎬頭,在廢墟裏挖掘搬運,搜素每一個角落,拯救一切幸存者。不時有官兵一頭栽倒,被抬下去喝點糖水,吃碗稀飯,或者昏睡一會兒,隻要能爬起來的官兵都會立即回到救災一線,還在接受新兵訓練的十七八歲的小夥子,前天早上還在被窩裏哭著想家,現在已經是扛著百十斤的房梁撬動磚瓦碎石的大力士。